簡稱《參同契》。是中國東漢後期魏伯陽等人在煉丹術方面的著作。歷來認為,徐從事和淳於叔通也是這本書的作者。此書是世界煉丹史上最古的理論性著作,正文共有6000字左右,用《周易》中的卦和道傢哲學作為煉丹的理論基礎。此書在理論上、實踐上給中國煉丹術以巨大影響,被稱為“萬古丹經王”;由於採用瞭韻文和許多隱語,所以又是“詞韻皆古,奧雅難通”的書。它在化學史和醫學史上有重大意義。古今中外對此書均很重視。

  《周易參同契》與阿位伯和西歐歐煉金術著作多以手稿形式留存不同,歷代有很多註本、刻本行世。除托名者外,現在傳世的最早註本是五代後蜀煉丹傢彭曉的《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重要的註本多出於宋、元,如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俞琰的《周易參同契發揮》。明清註本數量更多,《道藏》和《四庫全書》都收有若幹種註本,現存註本總數約30種。現代研究中對它的基本內容的理解存在著分歧。中國煉丹術分為內丹術(呼吸內功等)和外丹術(實驗室藥物反應化學)。近年研究趨向於承認,《周易參同契》中內、外丹內容並存,其中除瞭總結性的理論外,以外丹為主,內丹為輔。歷代內丹傢從這裡的外丹術借用名詞術語和理論原則,例如把“鉛汞龍虎”比喻為人體體液。

  《周易參同契》中提到的煉丹藥物有:鉛、汞、丹砂、膽礬、雲母、礬石、硇砂、磁石、銅、金等。

  書中談到不少化學知識。例如,載有“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河上姹女指水銀,說它易於蒸發,加熱則成蒸氣而飛散。書中還指出瞭黃金在高溫下的化學穩定性,以及胡粉(即堿式碳酸鉛)在高溫下遇炭還原為鉛。

《周易參同契》(《道藏》本)

  書中敘述最詳細的部分,也是書中的核心內容,就是先制備鉛汞齊,再制成“還丹”。原文記載共分三變:第一變是將15兩金屬鉛放在反應器四周,加入6兩水銀,再用炭火加熱,便生成鉛汞齊。魏伯陽認為“火”也參加反應,是反應物。所以他說,要用6兩炭的炭火微微加熱,鉛與水銀、炭火這三種“物質”相互含受,發生瞭變化,生成瞭汞齊(稱為黃輿)。所述汞二鉛五的鉛汞齊,是符合近代文獻固態鉛汞齊成分。第二變在放置中進行,隨著歲月的流逝,鉛汞齊失去部分汞,崩解而成為細粉,但汞並未完全失去。第二變的產物按其外觀稱為“明窗塵”。第三變是進一步研磨和混合,並把這種藥料送入加熱試用過的鼎器中,用泥密封上下器縫,務必使其完整和堅固。然後加熱,以熊熊火焰包圍鼎器,晝夜值班不懈,開始是緩和加熱,最後施以強熱,註視有無異常。要特別謹慎,註意調節它的溫度。經過適當的時間,反應物的顏色成為紫色,開爐一看,就是要得到的產物“還丹”。該產物為氧化汞和氧化鉛的混合物。書中有一個三字一句的“鼎器歌”,是升華裝置的記述,把大自然的模型類比縮小到丹房之中。

  《周易參同契》給予後世煉丹術以巨大的影響。中國煉丹術又稱“鉛汞術”,即由此書主要談鉛汞反應而得名。內丹術借用外丹術的名詞和理論,也由此而來。許多煉丹藥物的隱名,如“明窗塵”、“黃輿”、“姹女”、“嬰兒”、“青龍”、“白虎”也都由此而來,最初指鉛汞及其化合物,後來又指別的物質,導致瞭一名多物和一物多名的現象。

  

參考書目

 袁翰青著:<周易參同契>──世界煉丹史上最古的著作,《中國化學史論文集》,三聯書店,北京,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