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年度出版、反映天體運動規律的曆表。編算天文年曆是曆書天文學的任務之一。

  內容 主要有:①太陽、月球、各大行星和千百顆基本恒星在一年內不同時刻的各種精確位置;②日食、月食、月掩星、行星動態、日月出沒和晨昏蒙影等天象的預報;③用於天體各種座標之間換算的必要資料,如歲差和章動、光行差等。此外,還有天體物理觀測曆表、天然衛星曆表以及輔助性用表和資料等等。這些曆表和資料直接用於天文大地測測量(測定地面經、緯度和方位角)、天體測量和天體物理的一些觀測和計算,也為天文、氣象、潮汐等科學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資料。航海天文年歷和航空天文年歷曾經是天文年歷的組成部分,現在已經單獨出版,成為遠洋船艦和遠程飛機天文導航從事定位的主要資料。此外,特殊天體歷表,如小行星沖日歷表等,也按年度出版,單獨成書。有些國傢還出版供業餘天文愛好者和一般讀者使用的簡易天文年歷,內容除精度較低的歷表外,還有指導業餘天文觀測的文字說明。年歷除印刷成書的形式以外,近年來還出現一種新的歷表形式──磁帶式年歷。

  編算簡史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歷是法國在1679年出版的稱為《關於時間和天體運動的知識》的年歷,隨後是1767年開始逐年出版的《英國天文年歷》。1776年開始,逐年出版《德國天文年歷》(已於1959年停刊)。《美國天文年歷》雖然遲至1855年才開始出版,但在十九世紀末由紐康主持編歷工作以後,很快就成為國際上最出色的天文年歷。蘇聯在1922年利用外國資料首次出版1925年的《俄羅斯天文年歷》。蘇聯第一本獨立編算的年歷是1941年出版的《蘇聯天文年歷》。早期的天文年歷主要是為適應航海定位的需要編算的,後來天文年歷的編算則著重於天文觀測和研究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遠洋商船和軍艦的迅速發展,要求有專用於海上定位的歷書。1914年英國第一本《航海天文年歷》出版。以後十年中各大國也相繼出版航海天文年歷。

  中國年歷編算 中國編算出版歷書已有悠久的歷史。流傳到現在的清代欽天監編算的《七政纏度經緯歷《,內容包括日、月、五星的位置以及日月食等特殊天象。二十世紀一十年代初,中國隻出版民用歷書。天文年歷的出版時斷時續。中央觀象臺曾出版過1915年和1917年的《觀象歲書》。以後,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等單位曾出版過1930年、1931年、1932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和1948年的天文年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紫金山天文臺自1950年起每年編算出版天文年歷;1954年編算出版航海天文歷;1955年又編算出版航空天文歷。1966年紫金山天文臺開始獨立編算1969年和1970年的天文年歷,以後每年正式出版《中國天文年歷》和《中國天文年歷(測繪專用)》。《航海天文歷》的編算工作也有所改進。紫金山天文臺和北京天文館在1977年開始合編普及天文知識和指導業餘觀測用的《天文普及年歷》。

  國際交流和合作 為瞭統一各國天文年歷的基本內容和避免重復計算,各國編歷機構經常進行廣泛的聯系和合作。早在1896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基本恒星會議,通過各國天文年歷共同采用統一的天文常數系統,即紐康所確定的章動、光行差、太陽視差和歲差值。以後又多次召開國際性會議,討論年歷的計算分工,歷表的精度要求,采用新天文常數系統以及新基本參考系統和時間系統等問題。國際交流導致各國天文年歷編算工作的合作。1953年英國和美國在航空天文年歷的編算工作方面進行合作;1958年兩國合刊航海天文年歷;1960年兩國又聯合出版天文年歷。《德國天文年歷》在1959年停刊後,接著出版《基本恒星視位置表》。歷表計算也有分工,例如太陽、月球和大行星歷表由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編歷局計算,各國編歷機構可以向編歷局索取有關資料。

  

參考書目

 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the Astronomical Ephemeris and Nautical Almanac,H.M.Nautioal Almanac Office,London,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