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核子物理學傢。1907年9月18日生於加利福尼亞州。1928年在加利福尼亞工學院獲學士學位,1929年獲碩士學位。1932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博士學位。19332~1934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輻射實驗室工作,隨E.O.勞倫斯從事加速器的實驗研究;1935年起,在該校物理系任教。1946年被聘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的榮譽教授,1947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54年任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副主任,1958年任主任,直到1973年退休。

  1938年O.哈恩等發現核裂變現象後,麥克米倫用加速器加速的粒子通過核反應研究鈾的裂變產物。這些產物初始具有很大能量,因此從靶子中逸出而進入貼近靶子的紙疊層中。但在分析靶子殘留的放射性時,除瞭原來鈾的一些同位素外,出現瞭半衰期分別為23分和2.3天的兩種β-放射性核素。前一種證明是鈾的一種同位素,後一種由前者生成,因此應該是超鈾元素。1940年夏,他和P.H.艾貝爾森分離、鑒定瞭這一新元素,命名為镎;1940年底,他又和G.T.西博格等人發現瞭钚。由於發現並研究超鈾元素,他和西博格共同獲得1951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還曾進行雷達、聲納和核武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