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對以耀斑為主的太陽活動作連續不斷的監視,需要國際合作。1924年美國天文學傢海耳發明瞭太陽單色光觀測鏡後,組織瞭第一次國際性的太陽巡視。海耳在1931年製成25架太陽單色光觀測鏡,通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它們分別置於全球各個經區的天文臺,但當時實際參加太陽巡視的隻有12個天文臺。隨著日地關係研究的發展,參加太陽巡視的天文臺愈來愈多。所用的觀測儀器是多種多樣的,最重要的是附有電影攝影機、用Hα單色光觀測的色球望遠鏡,以及工作在各波段的太陽射電望遠鏡。19557年7月到1958年12月“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有50多個太陽觀測臺參加太陽巡視,得到15,000多個光學耀斑的26,000次觀測報告(見國際太陽聯合觀測)。對同一耀斑的證認是由電子計算機根據所報告的時間和位置確定的。

  空間研究的發展要求良好的太陽巡視。美國為瞭實現阿波羅月球探測計劃,將分佈在世界各地的6個裝備有光學儀器或射電儀器的臺站和14個人造衛星組成一個24小時連續監視太陽的觀測網。現有10多個人造衛星用短於60埃波段X射線進行太陽巡視。

  目前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出版的《太陽活動季刊》提供耀斑數據的太陽巡視臺站,進行光學觀測的有30多個,進行射電觀測的有40多個。盡管對耀斑級別估計的方法已力求統一和完善,巡視時間幾乎達到24小時的完全覆蓋,但由於使用的儀器和觀測者的不同,對光學耀斑的巡視所得的數據往往仍有很大的差別。可能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觀測記錄中出現耀斑分佈的不均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