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繞自身的軸轉動稱為恒星的自轉。二十世紀初有人在研究食雙星天秤座δ和金牛座λ視向速度曲線的畸變現象時,首次發現瞭恒星自轉。

  恒星自轉會使光譜吸收線加寬,因此可以根據譜線的寬度測定自轉速度。實際上,測量的結果隻是恒星自轉線速度向量在視線方向的投影。測定恒星自轉的經典方法是,在簡化的條件下,計算出一套對應於不同自轉速度值的理論譜線輪廓,再和觀測輪廓相比較。自轉還會影響恒星表面亮度分佈、脈動和磁場,也會影響恒星星光譜分類和致密星的理論質量上限等等。

  不同類型的天體具有不同的自轉速度。圖中清楚表明,Be星屬於快速自轉星,晚於A和F型巨星的自轉比對應光譜型的主序星快得多。星族Ⅱ的星自轉最小。目前已測定數以千計恒星的自轉速度投影值。下表列出不同光譜型恒星的平均赤道自轉速度v,以及每一類中所獲得的最大赤道自轉速度v極大,以及當星體外層符合洛希界面(見臨界等位面)時所限定的臨界值v臨界。從表中可見主序星和巨星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高速自轉隻發生在早型星特別是早型發射線星中,不會出現在晚型星、超巨星、造父變星和長周期變星中。

光譜型恒星

  

參考書目

 J.-L.Tassoul,Theory of Rotating Stars,Princeton Univ.Press,Princeton,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