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天文學傢。1885年11月2日生於密蘇裡州納什維爾,1972年10月20日卒於科羅拉多州博爾德。早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和威爾遜山天文臺工作,後擔任哈佛大學天文臺臺長(1921~1952年)。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曾任美國工藝和科科學研究院院長。1943~1946年任美國天文學會會長。

  1918年,沙普利用威爾遜山天文臺2.5米望遠鏡研究當時已知的100個左右球狀星團。他統計出,其中1/3在人馬座內,90%以上位於以人馬座為中心的半個天球上。他還觀測瞭許多球狀星團中的造父變星,借助勒維特等人確立的造父變星周光關系,測定各球狀星團的距離。於是他提出,各球狀星團組成銀河系內的一個天體系統。這個系統的中心在人馬座方向,太陽離這個中心約5萬光年。他進一步認為,這個系統的中心就是銀河系的中心,它的范圍為30萬光年,也就是銀河系的范圍。後來的研究表明,除瞭因他未考慮到星際消光(見星際紅化)的影響,致使銀河系直徑等距離數字估計過大外,其他結論都是正確的。自十八世紀以來,包括F.W.赫歇耳等著名天文學傢都把太陽當作銀河系的中心,所以沙普利否定太陽處於銀河系中心一事,意義很大。沙普利首先提出造父變星乃是一種脈動變星(或直徑有變化的變星)。這個理論後來由愛丁頓加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