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備的有機化合物手冊。第1版為曾留學德國的俄國人Ф.Ф.拜耳斯坦所編,因此得名。該手冊提供各種有機化合物的資料和資料,對它們的物理性質、化學行為和外觀,作瞭詳細說明,並列有它們的製備和鑒別方法,內容豐富,資料齊全,並附有資料來源。該手冊為有機化學研究工作中常用的重要工具書。

  簡史 第1版創編於1862年,共2卷,1881~1882年出版。第2版共3卷,1885~1889年出版。。第3版共4卷,1892~1899年出版;後增加補編4卷和索引1卷,1900~1906年出版。自1896年起,由德國化學會負責編輯第4版。1918~1937年,由B.普拉格和P.傑考佈森主編,出版瞭27卷,所收集文獻的期限為1910年1月1日以前。1938~1940年,由F.裡希特主編,出版瞭第28卷(主題索引)和29卷(分子式索引)。第30和31兩卷內容為天然有機物。此31卷稱為正編,代號為“H”,共收集20萬種有機化合物的資料。1928~1938年,還出版瞭第1補編,收集瞭1910~1919年的文獻,也是27卷,各卷的內容分別與正編各卷相對應,代號為“EⅠ”。1941~1957年,出版瞭第2補編,收集瞭1920~1929年的文獻,代號為“EⅡ”。其中第28卷為主題索引,第29卷為分子式索引,包括正編和第1、2補編的內容。第3補編改由拜耳斯坦研究所負責編輯。前3卷仍由裡希特主編,第4卷起,改由H.-G.鮑特主編,1958年開始出版,收集1930~1949年的文獻,代號為“EⅢ”。第4補編從1972年開始出版,收集1950~1959年的文獻,代號為“EⅣ”;自第17卷起,和第3補編合編為第3/第4補編,代號為“EⅢ/Ⅳ”;出齊後將達230冊。現已開始編寫的第5補編將收集1960~1979年的文獻,並改用英文出版。

  內容編排 該手冊第4版中將所包括的有機化合物分為4部,每部又分為若幹卷。各化合物按其結構或取代基分別給一系統編號,全書共有4877個系統編號。其劃分簡介於下表:

《拜耳斯坦有機化學手冊》劃分簡介

  每一有機化合物的著錄項目有:化合物名稱、分子式、結構式、歷史概況、在自然界的存在、生成、制備、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生理作用、工業用途、分析方法和數據、分子化合物和鹽類、結構未定的反應產物、衍生物、文獻。

  索引 分為主題索引和分子式索引兩種。分子式索引在正編中采用裡希特體系,即主要按C、H、O、N、Cl、Br、I、F、S、P順序,其餘按字順排列。自第2補編起改用希爾體系,即除C、H外均按字順排列。

  

參考書目

 O.Weissbach,The Beilstein Guide:A Manual for the Use of Beilsteins Handbuch der organischen Chemie,Springer-Verlag,Berlin,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