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週期表中第89號元素錒至103號元素鐒共15種放射性元素的統稱,它們的化學性質相似,和鑭系元素一樣單獨組成一個系列,在元素週期表中佔有特殊位置。錒系元素包括瞭鈾以後人工合成的11種超鈾元素(見表)。(見彩圖)

元素週期表

錒系元素的發現年表*

  來源 前四種錒系元素錒、釷、鏷、鈾存在於自然界。镎至鐒11種錒系元素則全部用人工核反應合成(镎、钚在含鈾礦物中也有發現,但其量極微),合成的方式有在反應堆或核爆炸中輻照重元素靶及在加速器上用帶電粒子轟擊重元素靶等。

  電子構型 按照原子核外的電子能級,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內錒以後的元素逐次充填5f內層電子,直到充滿14個5f內層電子為止。由於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構型基本相同,隻在5f內層更迭電子,所以這些元素組成瞭自成系列的錒系元素。基於此種設想的錒系理論是由美國核化學傢G.T.西博格於1944年提出的。根據這個理論,錒系最後一個元素為第103號元素,而第104號元素預計不屬於錒系而屬於第Ⅳ副族。超鈾元素的成功合成及對其化學性質的研究,尤其是第104號元素的發現,都證實瞭錒系理論的正確。

  化學性質 由於鑭系和錒系兩個系列的元素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都隻在內層軌道(相應的4f和5f軌道)充填電子,其外層軌道(相應的6s、5d和7s、6d軌道)的電子排佈基本相同,因此不僅鑭系元素和錒系元素的化學性質相似,而且每個系列內元素之間的化學性質也是相近的。

  大多數錒系元素都有以下性質:能形成絡離子和有機螯合物的三價陽離子;生成三價的不溶性化合物,如氫氧化物、氟化物、碳酸鹽和草酸鹽等;生成三價的可溶性化合物,如硫酸鹽、硝酸鹽、高氯酸鹽和某些鹵化物等。在水溶液中多數錒系元素為+3氧化態,前面幾個和最後幾個錒系元素還有不同的氧化態,如鏷有+5氧化態;鈾、镎、镅有+5和+6氧化態,镎和钚還有+7氧化態,可以MO2+MO22+MO53-等離子形式存在(鑭系元素中最高氧化態為+4);锎、锿、鐨、鍆和锘等元素都有+2氧化態。錒系與鑭系的這種差別是因為輕的錒系元素中5f電子激發到6d軌道所需能量比相應的鑭系元素中4f電子激發到5d軌道的能量要小,使得錒系元素比鑭系元素有更多的成鍵電子,因而出現較高的氧化態;而重的錒系元素卻正好相反。

  錒系元素和鑭系元素中都發現離子半徑收縮的現象,即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大,離子半徑反而減小。錒系元素中,充填最初幾個5f電子時,離子半徑收縮比較明顯,後來趨於平緩,使得這些元素的離子半徑十分接近。因此錒系元素在化學性質上的差別隨著原子序數增大而逐漸變小,以致逐個地分離錒系元素(尤其是重錒系元素)越來越困難。溶劑萃取和離子交換是廣泛使用的分離方法,特別是在發現锫、锎、锿、鐨和鍆等元素時,離子交換色譜法曾起瞭重要的作用。基於離子半徑的微小差別及對各種絡合劑的不同絡合作用,錒系元素可依次從離子交換柱淋洗下來。

  核性質 α 衰變和自發裂變是錒系元素的重要核特性。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大,半衰期依次縮短。以元素中半衰期最長的同位素為例,鈾238的半衰期為4.468×109年,锎251的半衰期為898年,鐒260的半衰期僅3分鐘。

  錒系元素的毒性和輻射危害(特別是吸入體內的 α輻射體)較大,必須在有防護措施的密閉工作箱中操作這些物質。

  應用 人工合成的錒系元素中,隻有钚、镎、镅、鋦等年產達公斤級以上,锎僅為克量級。锿以後的重錒系元素由於量極微,半衰期很短,僅應用於實驗室條件下研究和鑒定核素性質。在核能利用方面,最重要的核素有鈾233、鈾235和钚239,它們是反應堆、核電站或其他核動力的易裂變燃料。鈾235在自然界存在,鈾233和钚239則分別通過釷232和鈾238俘獲中子等人工核反應生成。許多錒系核素除瞭利用其α輻射制成各種中子源以外,還可利用產生的熱能制成熱源和熱電池,如鋦244、钚238等用作氣象衛星及其他宇宙飛行器的能源,其中钚238還成功地用作人造心臟的能源。

  

參考書目

 C.克勒爾著,《超鈾元素化學》編譯組譯:《超鈾元素化學》,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77。(C.Keller,TheChemistry of the Transuranium Elements,Verlag Chemic,Weinheim.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