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離理論:在溶液中電解質自動離解成正、負離子,離子是帶電的微粒。

  1887年瑞典化學傢S.A.阿倫尼烏斯提出電離理論。這一理論提出後得到J.H.範托夫和W.奧斯特瓦爾德的支持,也遭到許多著名科學傢的反對,因為這一理論與當時流行的觀點不同。

  他認為:在電解質稀溶液中,電解質部分電離成離子。在溶液中,溶質的質點數(未離解的分子和離解生成的離子)多於相同品質摩爾濃度的非電解質溶液中溶質的的質點數。

  根據稀溶液依數性的理論值和實驗值可計算溶質的電離度。例如,實驗測得0.010Μ氯化鈉水溶液的凝固點為-0.0361℃。設氯化鈉的電離度為α,則溶液中溶質的總質點數x推算如下:

x=0.010(1-α)+0.010α+0.010α=0.010+0.010α

0.010Μ非電解質( α=0)水溶液的凝固點為-0.0186℃,則得:

α=94%

表明0.010Μ氯化鈉溶液中有94%離解瞭。

  他認為:在溶液中導電的質點是離子而不是分子,離子愈多,導電性愈強。實驗結果表明,溶液濃度愈低,其當量電導愈大。無限稀釋時當量電導最大,以表示,此時電離度為100%。如測得某濃度時的當量電導為,則其電離度α為:

他認為:電導是兩極間的電勢差導致溶液中正、負離子作定向移動,而不是靠電流來分解分子。

  阿倫尼烏斯又用電離理論解釋瞭強酸溶液與強堿溶液的中和熱都相同,是由於發生瞭下列反應:

H++OH-─→H2O ΔH°=-57.32kJ/mol

證明鹽酸、氫氧化鈉等在溶液中均以離子狀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