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質構造區的劃分

   地臺區

    華北地臺

    塔裡木地臺

    揚子地臺

   陸間增生褶皺區

    準噶爾-興安褶皺區

    秦祁昆侖侖褶皺區

    青藏-滇西褶皺區

    喜馬拉雅褶皺區

   陸緣增生褶皺區

    烏蘇裡-錫霍特褶皺系

    華南褶皺系

    臺灣褶皺系

   邊緣海盆拗陷帶

  地層建造特征

   太古宇

    中、下太古界

    上太古界

   元古宇

    下元古界

    中元古界及青白口系

    震旦系

   古生界

    準噶爾-興安地層區

    塔裡木地層區

    華北地層區

    秦祁昆侖地層區

    青藏-川滇地層區

    揚子地層區

    江南地層區

    岡底斯-喜馬拉雅地層區

    烏蘇裡地層區

    臺灣地層區

   中生界

    三疊系

    侏羅系

    白堊系

   新生界

    第三系

    第四系

  巖漿巖發育特征

   準噶爾-興安構造巖漿巖區

   塔裡木-華北構造巖漿巖區

   秦祁昆侖構造巖漿巖區

   青藏-川滇構造巖漿巖區

   揚子構造巖漿巖區

   環太平洋構造巖漿巖區

  大陸巖石圈結構特征

   區域地球物理場特征

   地殼結構特征

   地殼厚度分區

   巖石圈厚度

━━━━━━━━━━━━━━━━━━━━━━━━

  中國大陸的構造格架,是在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長期相互作用過程中建造起來的。中國大陸的大部分屬歐亞板塊;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馬拉雅褶皺區和岡底斯褶皺系屬印度板塊;臺灣東海岸臺東山脈屬菲律賓板塊。

地質構造區的劃分

  中國是世界上地質構造最復雜的大陸之一。根據沉積建造、巖漿活動、變質作用、構造運動等時空發育的總體特征,中國大陸可以劃分為3種不同類型的地質構造區:地臺區、陸間增生褶皺區、陸緣增生褶皺區。

  地臺區 包括前寒武紀形成的華北地臺、塔裡木地臺和揚子地臺,它們構成中國大陸的3個核心。基底多為復雜的變質雜巖系,蓋層主要為穩定類型沉積。

  華北地臺 包括陰山-燕山與秦嶺-大別山之間,賀蘭山以東以及渤海及黃海北部廣大地區,北與烏拉爾-蒙古褶皺帶東段接界,南與秦嶺褶皺帶相鄰,東南部與揚子地臺相連,向西過賀蘭山與阿拉善地塊相接。若包括朝鮮北部廣大地區,則稱中朝地臺(見亞洲地質)。華北地臺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地臺,形成於18億年前後的呂梁運動,有3套建造系列:太古宇和下元古界構成它的基底;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構成它的蓋層;中新生代盆地沉積疊加在不同時代巖層之上。

  基底巖系包括4套變質巖群,代表瞭地臺演化的4個階段。最老一套變質巖群出露於地臺北緣,以冀東遷西群為代表,變質終止年代在36億年以前,屬早中太古代;第二套變質巖群主要見於地臺南北邊緣和魯西地區,以太行山北段阜平群和魯西泰山群為代表,變質終止年代略早於距今25億年,屬晚太古代;第三套變質巖群主要分佈於地臺中部及東部,以五臺、太行山區五臺群和遼東寬甸群為代表,變質終止年代為距今在23億年左右,時代為早元古代早期;第四套變質巖群廣佈於地臺中部和周邊,以五臺山的滹沱群和遼東遼河群為代表,變質終止年代約在距今18億年,屬早元古代晚期。

  蓋層沉積包括兩套地層:①中上元古界淺海相碎屑巖、鎂質碳酸鹽巖,厚數千到萬餘米;②古生界海相碳酸鹽巖、海陸交互相煤系沉積和上二疊統-下三疊統陸相紅色碎屑巖系。中生界、新生界以陸相盆地型沉積為主。鄂爾多斯盆地廣佈有三疊系-白堊系沉積;華北及汾渭地塹有巨厚的新生代沉積;東部廣泛發育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巖和火山巖,構成環太平洋構造巖漿巖帶的一個環節。

  塔裡木地臺 位於天山、西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之間,由若幹隆起帶和坳陷帶組成。北鄰天山褶皺系,南接秦祁昆侖褶皺系,向東過阿拉善地塊與華北地臺斷續相連。地臺形成於距今8.5億年前後的晉寧運動。第三紀晚期以來,隨著青藏高原和天山的大幅度隆升,地臺大部分相對沉降,形成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堆積瞭巨厚的新生代沉積。

  前震旦系構成地臺的基底,主要出露在盆地周圍山系中,以庫魯克塔格及柯坪地區為代表,有4套變質巖群:太古廟達格拉格佈拉克群片麻巖、結晶片巖,早元古代興地塔格群片巖、石英巖、大理巖,中元古代揚吉佈拉克群片巖夾石英巖、大理巖,晚元古代的淺變質碎屑巖、矽鎂質碳酸鹽巖。

  震旦系和古生界構成蓋層。震旦系為淺海-濱海相碎屑巖、碳酸鹽巖夾火山巖、冰磧巖;寒武系、奧陶系主要為海相石灰巖,寒武系底部有含磷砂頁巖;志留系、泥盆系主要為濱海-淺海相碎屑巖;石炭系、二疊系以碳酸鹽巖和碎屑巖為主,局部地區下二疊統夾玄武巖。

  中生界主要分佈於盆地邊緣,為山間盆地或山前坳陷型沉積。三疊系為河湖相沉積;下中侏羅統以含煤巖系為特征,上侏羅統出現紅色碎屑巖;白堊系多河湖相砂頁巖,西部有海相石灰巖。新生界主要為陸相地層,西部有海相下第三系。震旦系到第三系已發現多層儲油巖系。盆地四周分佈有元古宙和古生代為主的中酸性侵入巖和基性巖、超基性巖。

  揚子地臺 位於秦嶺-大別山以南,龍門山-哀牢山以東,雪峰山-懷玉山以北廣大地區,向東延展沒於黃河南部,可能伸延到朝鮮南部。

  地臺形成於元古宙末期晉寧運動,具有3層結構:前震旦紀變質基底,震旦紀、古生代-中三疊世的沉積蓋層,中、新生代上疊盆地沉積。地臺邊緣出露元古宙、古生代和中生代侵入巖。

  前震旦紀基底主要由兩套變質巖系組成:西部以昆陽群為代表,為陸源碎屑巖、碳酸鹽建造;東部以四堡群、板溪群為代表,為火山碎屑巖、硬砂巖及復理石、類復理石建造。鄂西黃陵背斜崆嶺群獲鋯石U-Pb年齡28.5±0.15億年,桂北摩天嶺巖體鋯石U-Pb年齡28.6億年,四堡群鎂鐵-超鎂鐵質巖的Sm-Nd等時年齡24.12±0.97億年,都說明本區存在更老的基底巖石。這些巖系多處被晉寧期及更老的花崗巖類貫入,形成變質雜巖。

  蓋層為典型的穩定類型沉積,分3套建造系列:①下震旦統陸相磨拉石建造和冰磧巖建造,部分地區夾中酸性火山巖;②上震旦統-志留系碳酸鹽建造、筆石頁巖建造和砂頁巖建造;③泥盆系-中三疊統碳酸鹽巖和碎屑巖建造,上二疊統夾含煤巖系和火山巖系。

  中、新生代上疊盆地型沉積,上三疊統-下侏羅統為含煤砂頁巖建造;中侏羅統-白堊系多磨拉石和紅色碎屑巖建造,長江中下遊夾中基性火山巖系;第三系多為含膏鹽的紅色巖系。

  陸間增生褶皺區 介於地臺之間的大陸增生褶皺區,多發育有巨厚活動類型沉積和蛇綠巖帶,有強烈的褶皺變形和巖漿活動,並常夾持前寒武紀地塊。

  準噶爾-興安褶皺區 西伯利亞地臺與塔裡木地臺、中朝地臺之間巨大的蒙古褶皺帶的一部分。它基本上是一個古生代的大陸增生褶皺區,由一系列褶皺斷裂系和穿插其中的小型地塊組成弧形構造帶,有大量華力西期花崗巖、基性-超基性巖和蛇綠巖帶貫穿其中。已知最老的巖層出露在區域東部,以老爺嶺地塊麻山群及黑龍江群為代表,主要為片麻巖、結晶片巖,時代暫歸晚太古-元古宙,大興安嶺北部前寒武系K-Ar法所測年齡為9.4億年、9.5億年。

  準噶爾-興安褶皺區以廣泛發育古生代沉積巖、巖漿巖(見火成巖)建造為特征,構成中國最重要的古生代構造巖漿巖帶。以額爾齊斯斷裂帶和得爾佈幹斷裂帶為界,可劃分為兩大構造建造帶:北帶包括阿爾泰山和大興安嶺北段額爾古納地區,屬加裡東褶皺帶。下古生界以冒地槽型砂泥質和碳酸鹽建造為主,普遍遭受中級變質作用;泥盆系-下石炭統主要為過渡類型碎屑巖、碳酸鹽建造;一般缺失中石炭統-二疊系沉積。侵入巖以華力西期花崗巖類為主,少量基性、超基性巖。南帶大部屬華力西期褶皺帶,中朝地臺北緣可能存在加裡東褶皺帶。寒武奧陶系多深海相砂泥質巖、矽質巖和碳酸鹽建造,局部夾中性火山巖;志留系-下石炭統主要為活動類型的沉積-火山巖建造,多處發現蛇綠巖帶;中石炭統-二疊系多內陸盆地型沉積。南帶中酸性侵入巖和基性、超基性巖發育,構成若幹條侵入巖帶,時代主要為華力西期。

  中生界新生界大部屬盆地型沉積。準噶爾盆地持續時間較長,地層發育較全,主要為河湖相碎屑巖和煤系沉積。松遼盆地是在華力西褶皺基礎上從白堊紀開始發展起來的大型裂陷盆地,充填以巨厚的白堊紀-第三紀含油巖系。在區域東部發育有一系列侏羅白堊紀含煤盆地和火山-沉積盆地,並廣泛分佈有印支-燕山期裂隙型花崗巖類和淺成侵入巖體。

  秦祁昆侖褶皺區 介於塔裡木地臺、中朝地臺和青藏-滇西褶皺區及揚子地臺之間的一個大陸增生褶皺區,也是一條地殼消減帶。其主體由一系列古生代為主的褶皺系、逆沖斷裂帶、走滑斷裂帶和蛇綠巖帶組成,並包卷有前寒武紀地塊,有大量古生代為主的花崗巖類和基性、超基性巖類的巖體、巖帶貫穿其中,形成橫亙中國中部的一條重要的地質分界帶。

  祁連加裡東褶皺系主要由前震旦紀變質巖和震旦紀、早古生代沉積-火山巖系所組成,泥盆系多磨拉石建造,不整合覆於較老巖系之上,貫以加裡東期花崗石、花崗閃長巖。在北祁連發育有典型的寒武奧陶紀蛇綠混雜堆積和藍閃石片巖帶,在南祁連拉脊山也發現有蛇綠巖套。兩條蛇綠巖帶代表瞭兩條早古生代的洋殼俯沖帶(見俯沖作用)。

  昆侖山是一個經歷多期構造變動的復雜褶皺系,主體由前震旦紀、震旦紀及早古生代變質巖系和晚古生代沉積巖系的緊密褶皺和斷裂帶所組成。西昆侖-阿爾金褶皺帶以巨厚早古生代沉積巖及火山-沉積巖系為特征,晚泥盆世磨拉石沉積不整合覆於其上。東昆侖褶皺帶出露有中、晚元古代變質巖系,早古生代火山-沉積巖系及晚古生代中基性火山巖、碎屑巖及炭酸鹽巖。有古生代-中生代花崗巖類穿插其中;在西昆侖北緣、東昆侖中帶及東昆侖南緣發育3條蛇綠巖帶,前兩者屬早石炭世,後者為晚二疊世-中三疊世。

  柴達木可能是塔裡木地臺分割出來的一個中間地塊,包括柴達木盆地及其北的歐龍佈魯克地塊。柴達木盆地被巨厚新生代沉積所覆,局部出露白堊系。歐龍佈魯克發育有震旦紀-奧陶紀穩定類型沉積,上泥盆統-石炭系為陸相、海陸交互相沉積。

  秦嶺褶皺系是中朝地臺與揚子地臺相互作用、拼合匯聚而成的復合型造山帶。以商丹斷裂帶(縫合帶)為界,北秦嶺為加裡東期造山帶,以前寒武紀、早古生代變質巖系為主,以大規模推覆構造為特征。南秦嶺為印支期造山帶,以古生代碳酸鹽巖、砂頁巖及三疊紀復理石建造為主,以基底與蓋層之間深層滑脫及多層次滑脫構造為特征。南、北秦嶺之間為一大型韌性平移剪切帶。大巴山-大洪山地區屬加裡東褶皺帶,有大量晉寧期為主的輝長巖、輝綠巖體成群分佈。

  青藏-滇西褶皺區 屬特提斯構造域東段(見特提斯地質),由若幹中生代褶皺系、推覆構造群、蛇綠混雜巖帶和構造巖漿巖帶組成,包卷有前寒武紀微型地塊。以可可西裡-金沙江縫合帶和喀喇昆侖-瀾滄縫合帶為界,可以劃分為3個褶皺系。

  巴顏喀拉褶皺系,是在晚二疊世-三疊紀溝弧盆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印支期褶皺系。金沙江沿岸斷續出現的蛇綠巖帶和混雜堆積代表瞭古洋殼殘餘;其東北側的拉斑玄武巖、鈣堿性火山巖及花崗巖帶(K-Ar年齡多為1.8~2.1億年),為一島弧帶;松潘-甘孜廣大地區巨厚的三疊紀復理石、類復理石沉積,則屬比較典型的弧後盆地建造序列。在復雜的三疊系褶皺之下可能存在一個以前震旦紀褶皺為基底的小型地塊。

  唐古拉褶皺系,主要由晚三疊-侏羅紀巖層的褶皺、逆沖斷裂帶和喀喇昆侖-瀾滄蛇綠巖帶所組成,有一系列花崗巖體(K-Ar年齡1.4~1.8億年)和基性、超基性巖體貫穿其中,屬早燕山褶皺系。西部的羌塘小型地塊覆以地臺型泥盆-三疊紀碎屑巖及碳酸鹽巖;東部三疊侏羅紀復理石沉積被白堊紀陸相沉積不整合覆蓋。

  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主要由石炭二疊紀和晚侏羅世-白堊紀巖層的褶皺、逆沖斷裂帶、推覆構造群所組成,屬晚燕山褶皺系,念青唐古拉一帶出露前寒武紀及早古生代地層。古生界為岡瓦納相地層,多處發現石炭-早二疊世冰海沉積和冷水型動物群;中生界為弧後盆地環境的復理石沉積夾火山巖、碳酸鹽巖。區域南緣為著名的岡底斯火山-巖漿弧,花崗巖Rb-Sr年齡0.8~1億年,0.45~0.6億年,0.1~0.23億年。

  喜馬拉雅褶皺區 在印度地臺北緣發展起來的新生代的褶皺系,它的主體是由前寒武紀-中生代巖層組成的幾個褶皺-推覆構造帶。高喜馬拉雅是一大型推覆構造帶,主要為前寒武紀變質巖系和古生代-中生代地臺蓋層沉積,有喜馬拉雅期含電氣石花崗巖貫穿其中。北喜馬拉雅主要是中生代巖層組成的褶皺帶,一些由古生代地層和巖體組成的穹隆構造沿東西方向斷續出露,康馬巖體的Rb-Sr等時年齡4.87億年,鋯石 U-Pb等時年齡5.20億年。雅魯藏佈縫合帶主要為侏羅白堊紀碎屑巖、火山巖和蛇綠混雜巖,構成雅魯藏佈蛇綠混雜巖帶(圖1)。

  陸緣增生褶皺區 主要指環太平洋構造域(見環太平洋地質)的一些大陸增生褶皺系,一般具有較厚的活動類型沉積,有強烈的褶皺變形和巖漿活動。

  烏蘇裡-錫霍特褶皺系 主要由晚古生代-中生代巖層和印支、燕山期花崗巖、花崗閃長巖體組成的褶皺系,局部出露元古宙變質巖系。它的主體部分位於蘇聯境內,在中國包括那丹哈達褶皺帶、延邊褶皺帶和興凱地塊的一部分。

  那丹哈達褶皺帶是在華力西褶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燕山期褶皺帶。石炭二疊系和上三疊-中侏羅統,都是巨厚的活動類型沉積建造;上侏羅統為海陸交互相含煤巖系,不整合於下中侏羅統之上;白堊系為陸相沉積-火山巖系。

  延邊褶皺帶主要由石炭二疊紀活動類型沉積和晚華力西期花崗巖、花崗閃長巖體組成,朝鮮東北部有地槽型泥盆系。侏羅白堊紀陸相沉積-火山巖系不整合於較老地層之上,並有中生代花崗巖體侵入其中。

  華南褶皺系 其主體屬加裡東褶皺系,但受到華力西期、印支期,特別是燕山期構造運動和巖漿活動的強烈影響,呈現多期構造成分相互疊加的復雜構造格局,在浙閩地區,多處出露中高級變質的火山-沉積巖系,以陳蔡群為代表,時代為中晚元古代。震旦紀以來,本區出現3大套沉積-巖漿巖建造序列,形成具有3層結構的褶皺系。①震旦紀-志留紀以復理石、類復理石為主的地槽型沉積,經加裡東運動褶皺、變質,並伴有花崗巖的侵入,形成褶皺系的基底,即第一結構層。②泥盆紀-中三疊世地臺型碳酸鹽巖夾砂頁巖和煤系地層,印支運動使其褶皺,並伴以中酸性巖的侵入,構成褶皺系的第二結構層。③晚三疊世-老第三紀,由於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相互作用,具有明顯的活動大陸邊緣發育特點,形成一系列北東或北北東向斷陷盆地,堆積瞭相當厚的盆地型沉積和沉積-火山巖系,伴有沖斷及推覆構造活動,並有大規模花崗巖的侵入,形成褶皺系的第三個結構層。

  臺灣褶皺系 西太平洋島弧褶皺系的組成部分,是一個新生代褶皺系和活動構造帶,以巨厚等三紀地槽型沉積為主,中央山脈東側的大南澳群變質巖中發現含化石的石炭二疊系,為臺灣出露最老的地層。第四紀火山活動強烈,出現火山島嶼和玄武巖的噴溢。大南澳變質巖以東的臺東大縱谷是一條縫合帶,其東的臺東褶皺帶屬菲律賓板塊,以西的臺西褶皺帶屬歐亞板塊。

  臺東褶皺帶主要為晚第三紀碎屑巖、島弧火山巖,並發育有利吉混雜巖和蛇綠巖套。

  臺西褶皺帶主要為厚達萬米的第三紀復理石沉積夾煤系地層,其上不整合覆以上新統-更新統磨拉石沉積。褶皺帶西部為第三紀晚期-第四紀初期開始形成的拗陷帶,大部分為第四系所覆,鉆孔中見侏羅白堊系。

  邊緣海盆拗陷帶 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它們具有不同的構造基底,但都是從第三紀或白堊世開始發展起來的沉降盆地,充填有巨厚的沉積。除渤海以外,各拗陷帶內部都存在次一級的隆起帶和凹陷帶。

地層建造特征

  中國分佈有各地質時代、各種類型的地層,許多地層發育良好,古生物化石豐富(見彩圖)。

中國地質圖

  太古宇 主要出露於中朝地臺,塔裡木地臺、揚子地臺等地也局部出露。大體以30億年為界可以把太古界劃分為兩套變質巖群,時代分別相當於早中太古代與晚太古代(表1)。

表1 中國太古宇地層特征簡表(Ma百萬年)

  中、下太古界 主要出露於中朝地臺北緣,以冀東遷安一帶遷西群為代表,以各類片麻巖、麻粒巖、斜長角閃巖為主,以含紫蘇輝石為特征,變質程度達麻粒巖相,部分為角閃巖相。原巖以中基性噴發巖為主,包括粘土質、半粘土質巖類和含鐵矽質巖。遷西群斜長角閃巖Sm-Nd等時線年齡為35.15±1.15億年、35±0.8億年;遼東鞍山群櫻桃園組花崗片麻巖 Rb-Sr全巖等時線年齡為28.29±0.62億年;清原紅透山通什村組,Rb-Sr等時線年齡為32.57±0.37億年。

  上太古界 在中朝地臺分佈廣泛,主要見於陰山、燕山、遼東、魯西、太行山、呂梁山及東秦嶺北坡,為強烈混合巖化的片麻巖、斜長角閃巖、變粒巖、夾磁鐵石英巖,陰山、太行山、呂梁山等地夾大理巖。原巖主要為含鐵火山-沉積巖系,多屬鐵鋁榴石角閃巖組,部分為綠簾角閃巖相。這套巖群已測得相當數量的年齡數據,主要一組為25億年左右,可能代表其變質終止年齡。

  鄂西崆嶺群片麻巖鋯石U-Pb年齡28.5±0.15億年,川西康定群混合片麻巖Pb-Pb年齡29.57±3.04億年,說明揚子地臺存在太古宙巖層。

  元古宇 是地質史上第二個時代較老的地層單元,時限25~6億年,包括幾套不同特征的地層類型。中國的元古宇分下、中、上3個界,並包括震旦系,它們之間多呈不整合接觸(表2)。

表2 中國元古宇地層劃分和特征簡表(Ma百萬年)

  下元古界 主要出露在中朝地臺北緣,太行山、五臺山、呂梁山、東秦嶺北坡以及塔裡木邊緣山系,有兩套變質巖群,下部以五臺群為代表,上部以滹沱群為代表。五臺群主要為各類變粒巖,斜長角閃巖,角閃片巖夾鎂質大理巖、磁鐵石英巖,厚5000餘米。原巖主要為富鈉火山巖和半粘土質巖類。其底界年齡約為25.5億年。滹沱群下部以碎屑巖為主,夾有白雲質大理巖;中部以白雲巖、矽質白雲巖為主,夾有石英巖、中基性火山巖;上部主要為板巖、變質長石石英砂巖和礫巖。其底界的年齡可能大於23.5億年,最終變質時代約為18±0.5億年。

  中元古界及青白口系 分佈很廣,富含疊層石和微古植物化石,可分為3種地層類型:①華北型,廣佈於中朝地臺及甘肅北山、天山等地,屬地臺型沉積,以燕山薊縣剖面為代表(圖2),

厚萬餘米。長城系為海進序列巖系,局部夾鐵礦層;薊縣系為海進-海退序列巖系,開始出現褐藻植物組織;青白口系基本是一套海退序列巖層,褐藻已相當豐富。②揚子型,中上元古界主要分佈於揚子地臺西北緣,塔裡木盆地北緣及柴達木等地,以川滇地區昆陽群為代表,主要為冒地槽型陸源碳酸鹽建造,下部碎屑巖為主夾安山質火山巖。滇東下昆陽群黑山頭組凝灰巖 Rb-Sr全巖等時年齡16.44±0.78億年,上昆陽群綠汁江組白雲巖Rb-Sr全巖等時年齡11.73±0.73億年。③江南型,中上元古界主要分佈於揚子地臺東南緣,其次見於昆侖山、南秦嶺、大洪山等地,以雪峰山四堡群、板溪群為代表,四堡群屬優地槽型沉積,板溪群主要為復理石、類復理石沉積。

  震旦系 實質上是元古界到古生界之間一套過渡性質的地層,主要分佈在揚子地臺、塔裡木地臺、柴達木地塊、華南褶皺系等地區,以長江三峽剖面為代表(圖3),

下統主要為陸相碎屑巖及冰磧巖,大量出現單細胞藻類;上統主要為碳酸鹽巖,含大量藻類化石,上部出現紅藻及多門類的後生動物化石。

  古生界 中國古生界分佈很廣,下古生界以海相沉積占優勢,上古生界陸相地層顯著增多。古生界可分為5個大的構造地層區:準噶爾-興安區,塔裡木-華北區,秦祁昆侖區,青藏-揚子區和環太平洋區,並可進一步分為10個地層區。

  準噶爾-興安地層區 以地槽型沉積為主,富含海底噴發巖,在幾個構造帶發現不同時代的蛇綠巖套及有關沉積巖系。下古生界主要分佈於區域南、北邊緣,大部地區為優地槽型火山-沉積巖系,含各門類化石,阿爾泰、興安嶺等地都發現Tuvaella動物群。

  上古生界沉積型相復雜,總體上是一套海退為主的巖層序列,以碎屑巖、中基性火山巖為主,上泥盆統、中上石炭統和二疊系,多處夾陸相沉積。

  塔裡木地層區 主要出露在塔裡木盆地邊緣,盆地內多缺失上奧陶統-泥盆系,為地臺型海相、海陸交互相沉積,沉積型相似華北區,但生物群多接近揚子區。

  本區古生界三分性明顯,代表瞭3個大的沉積施回。寒武奧陶系以碳酸鹽巖為主,中奧陶統含南方常見的S-inoceras、Orthoceras等頭足類化石。志留泥盆系主要為淺海-濱海相及陸相砂頁巖,局部夾火山巖。石炭二疊系為海陸交互相沉積,中石炭統含煤層,下二疊統夾玄武巖,富含南方型動物群,下二疊統產以SphenophyllumthoniiAnnularia stelleta為代表的華夏植物群;上二疊統則含Callipteris altaica等安加拉植物群。

  華北地層區 為標準的地臺型沉積,大部地區缺失上奧陶-下石炭統地層,可分為兩套地層序列。寒武奧陶系主要為淺海相碳酸鹽巖,寒武系最低層位見於區域南緣,為含Bergeroniellus的含磷巖層,相當筇竹寺階中上部至滄浪鋪階下部。石炭二疊系以陸相含煤巖系為主,夾海相灰巖和火山巖,二疊系上部出現紫紅色砂頁巖,產華夏植物群。

  秦祁昆侖地層區 多屬地槽型沉積。下古生界以淺變質碳酸鹽巖、碎屑巖為主,夾火山巖,北祁連山分佈有典型的蛇綠巖套。志留系多海陸交互相沉積。上古生界巖相變化較大,北祁連以陸相、海陸交互相為主,泥盆系為紫紅色砂礫巖,石炭二疊系為含煤巖系。昆侖、秦嶺以海相碳酸鹽巖、碎屑巖為主,西昆侖夾中基性火山巖,生物群多屬南方型。

  青藏-川滇地層區 包括昆侖山以南,喀喇昆侖-瀾滄縫合帶以北廣大地區,以地臺型沉積為主,多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局部地區泥盆石炭系出現巨厚的沉積-火山巖系,生物群多屬南方型,上二疊統產GigantopterisSphenophyllumAnnularia等華夏植物群。

  揚子地層區 為中國古生界發育最好地區,也是若幹時代地層建階標準地區,以海相地層為主,上古生界夾陸相沉積,為典型地臺型巖層。

  下古生界多淺海相碳酸鹽巖、砂頁巖,下寒武統普遍出現含磷炭質頁巖、矽質巖,志留系多筆石頁巖及介殼相砂頁巖。

  上古生界多海相石灰巖、砂頁巖,部分地區夾矽質巖、火山巖,下泥盆統下部陸相砂巖中含AsiaspisKw-angsilepsis等魚化石,上二疊統夾煤系地層,川滇黔地區分佈大面積的“峨眉山玄武巖”,含大羽羊齒為代表的華夏植物群。

  江南地層區 位於相子地臺以南。下古生界為淺變質復理石、類復理石沉積和筆石頁巖,富含中國特有的動物化石,並混有大西洋型及澳大利亞型動物群,顯示瞭這個時期本區與澳大利亞大陸的某種聯系。

  上古生界沉積型相及生物群面貌與揚子區相似,不同的是泥盆系、下石炭統多海陸交互相沉積。石炭系、二疊系都夾煤系地層。廣西欽州一帶泥盆系底部產Mon-ograptus uniformisM.yukonensis等早泥盆世佈拉格期筆石化石。

  岡底斯-喜馬拉雅地層區 包括喀喇昆侖-瀾滄縫合帶至喜馬拉雅山之間廣大地區,以地臺型淺海相砂頁巖、石灰巖為主,滇西寒武系為巨厚復理石、類復理石沉積,石炭系夾岡瓦納相冰海沉積。本區古生界富含門類眾多的生物化石,下泥盆統含Neomonograptus himalayensisMonograptus thomasi等單筆石動物群;二疊系含冷水型動物群和以舌羊齒為代表的岡瓦納型植物群。

  烏蘇裡地層區 包括那丹哈達嶺和吉林延邊地區,屬錫霍特地層區西緣。主要出露石炭二疊紀地槽型沉積,在那丹哈達嶺夾放射蟲矽質巖和輝綠巖,延邊上二疊統為海陸交互相砂巖、板巖夾中酸性火山巖。生物群具南、北方共生特點,延邊二疊系既有ChusenellaNeoschw-agerinaSumatrinaWaagenophyllym等南方暖水型成分,又混生有SpiriferellaYakovlevia等北方冷水型成分。

  臺灣地層區 有化石證據的古生界為大南澳變質巖系中的石炭二疊系,由各類片巖、片麻巖、結晶灰巖組成,原巖主要為砂頁巖、灰巖和基性火山碎屑巖。結晶灰巖中發現保存不好的Neoschwagerina(?)、Parafusulina(?)、Waagenophyllum等二疊紀化石。

  中生界 除南方三疊系和青藏高原、東南沿海侏羅、白堊系有海相地層以外,大部分為陸相盆地型沉積,部分為沉積-火山巖系,煤系地層、紅色巖系分佈廣泛。

  三疊系 大體以昆侖山-秦嶺為界,其南主要為海相沉積,生物群多屬特提斯型;以北主要為陸相地層,多產北方型植物群。

  南方海相三疊系大部屬特提斯海侵區,僅東南地區晚三疊世屬西太平洋海侵區。喜馬拉雅-岡底斯區大部分為地臺型淺海相碳酸鹽巖、碎屑巖類,雅魯藏佈江一帶為深海相沉積。巴顏喀拉山一帶是中國三疊系分佈最廣地區,多為冒地槽型復理石(圖4)、

四川西部寶興巴顏喀拉山三疊系沉積中的復理石印模 類復理石沉積,部分地區夾火山巖和混雜堆積。揚子-江南地區三疊系是由於 特提斯海的東漫而形成的,主要是地臺型淺海相、濱海相沉積,上三疊統為海陸交互相含煤巖系,構成南方重要產煤地層之一。

  北方陸相三疊系多內陸盆地型沉積,以鄂爾多斯、準噶爾盆地發育最好,下中統以紅色巖系為主,與二疊系為連續沉積,產LystrosaurusChasmatosaurus等中國肯氏獸動物群;上統為砂頁巖夾煤層,盛產Danaeopsis-Bernoulia為主的延長植物群。

  那丹哈達嶺的海相三疊系僅見上統,以砂頁巖為主,夾矽質巖、凝灰巖,含Entomonotis ochotica,屬西太平洋海侵區。

  侏羅系 中國侏羅系包括3種地層類型:海相型;內陸盆地型;火山盆地型。

  海相侏羅系分屬於兩大沉積區:一是特提斯沉積區,以海相灰巖、砂頁巖為主,含多門類海相化石;另一個為西太平洋沉積區,在東南沿海為淺海-濱海相砂泥質沉積,產赫唐階至普林士巴赫階菊石、瓣鰓類化石;在那丹哈達嶺為半深海相沉積,含有孔蟲、藻類化石,並發現ArctocephalitesEntolium aff.demissum

  內陸盆地型沉積主要分佈於西部一些大、中型盆地。昆侖-秦嶺以北以河湖相為主,夾煤層,產富縣植物群及延安植物群;昆侖-秦嶺以南主要為紅色碎屑巖系,含鹽類礦產。

  火山盆地型沉積主要分佈於環太平洋區,中、下統以河湖相為主,夾煤層及中基性火山巖;上統以火山巖為主,東北北部夾煤層。

  白堊系 中國的白堊系也有3種沉積類型:海相或海陸交互相;內陸盆地型;火山盆地型。

  海相、海陸交互相白堊系主要分佈於西昆侖、塔裡木盆地西端、藏南及臺灣東部,雅魯藏佈江一帶發育有復理石沉積,蛇綠巖套和混雜堆積,有典型的洋殼沉積序列巖系和枕狀熔巖(見彩圖)。在臺灣隻見上白堊統,稱碧侯組,不整合於大南澳變質巖系之上。

玄武巖枕狀構造(西藏日喀則群讓鄉)

  內陸盆地型沉積主要分佈於西部一些大、中型盆地和東部松遼、江漢盆地,以河湖相紅色碎屑巖為主,為重要的生油、儲油巖系。

  火山盆地型沉積主要分佈於環太平洋帶一些中、小型盆地,以紅色碎屑巖、中酸性火山巖為主,含熱河動物群化石,南方許多盆地發現恐龍蛋化石。

  新生界 中國新生界主要分佈於西部內陸盆地、山間盆地、東部平原及邊緣海盆,其次見於江河谷地。

  第三系 以陸相為主,局部地區有海相沉積。海相第三系分佈於喜馬拉雅、環太平洋兩個沉積區。在喜馬拉雅為下第三系,在崗巴、定日一帶整合覆於上白堊統之上,含有孔蟲、貨幣蟲等化石;在塔裡木盆地西部為淺海-潟湖相沉積。環太平洋區海相第三系廣佈於臺灣及其周圍島嶼、邊緣海盆。臺灣下第三系分佈於中央山脈,為變質砂泥質巖、火山碎屑巖,含DiscocyclinaNummulites等有孔蟲化石,屬始新-漸新世;上第三系在東部為沉積-火山巖系夾混雜堆積,西部為砂頁巖夾煤層。東海第三系與臺灣相似,西沙群島上新統為含有孔蟲生物灰巖。海南島、雷州半島上第三系夾玄武巖。

  陸相第三系分3種類型:西部塔裡木、準噶爾、柴達木等盆地,主要為山麓相、河湖相紅色巖系;松遼、華北、蘇北等盆地,主要為河湖相沉積,含煤層、油頁巖、玄武巖,上第三系夾紅色巖系;昆侖-秦嶺以南中、小型盆地,下第三系為紅色碎屑巖系,含膏鹽沉積,上第三系主要為含煤、油頁巖的沉積。

  第四系 中國第四系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或屬特殊的成因類型,反映第四紀地形、氣候的巨大變化,大部分為不同類型的陸相沉積。西北諸盆地多風積沙及戈壁礫石堆積;鄂爾多斯及其附近廣佈有黃土沉積;東部、青藏高原及西北山系廣泛分佈有冰川、冰水沉積;各江、河谷地多沖積、洪積;許多地區發現洞穴堆積。

  中國大陸有龍川、鄱陽、大沽、廬山、大理等5期第四紀冰期,相應有4個間冰期和一個冰後期(全新世),各形成不同類型沉積。

  中國東部第四系夾多層海相沉積和玄武巖層,滇西、西藏、西昆侖、東北等地,分佈有第四紀火山巖(圖5)。

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錐

  第四系除含豐富的動植物化石外,多處發現古人類化石和人類活動的遺物、遺跡,說明古人類在中國活動范圍很廣,是最古人類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巖漿巖發育特征

  中國分佈有各個時代和各種類型的巖漿巖(見火成巖),古生代和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巖和火山巖分佈尤為廣泛,花崗巖類約占全國基巖出露面積的10%,火山巖幾乎貫穿於各時代地層之中。在地臺區,以前寒武紀巖漿活動為主;建造組合比較簡單,分帶性不明顯;在構造活動帶,巖漿活動強烈,建造組合復雜,分帶性明顯。

  準噶爾-興安構造巖漿巖區 中國古生代巖漿活動最廣泛、最強烈的地區,巖漿活動始於元古宙,極盛於寒武奧陶紀和志留紀-早石炭世,東部地區疊加有中新生代巖漿活動。以額爾齊斯-得爾佈幹斷裂帶為界,可以劃分為北帶和南帶。北帶以加裡東旋回巖漿巖為主;南帶以華力西旋回巖漿巖為主,在區域南緣分佈有加裡東期蛇綠巖帶和花崗巖類。

  元古宙巖漿巖散見於北帶和南帶。在阿爾泰和大興安嶺北段,主要為晚元古代變質中基性火山巖,老爺嶺零星分佈有基性、超基性巖。

  加裡東期巖漿巖主要分佈於準噶爾、阿爾泰和大、小興安嶺地區,以細碧巖-輝綠巖、基性-超基性巖、閃長巖-花崗閃長巖、花崗巖為主。西準噶爾、北天山及內蒙古中部發育有奧陶志留紀蛇綠巖套,在大、小興安嶺有斜長花崗巖和片麻狀花崗巖被泥盆系沉積覆蓋,在內蒙古白雲鄂博一帶有花崗巖、閃長巖侵入下中志留統,被上志留統所覆。

  華力西期巖漿巖主要分佈於南帶,以海底噴發巖和中酸性侵入巖為主,以廣泛出現基性-超基性巖和蛇綠巖為特征。從準噶爾經內蒙古到大興安嶺中段,廣泛發育有志留紀-早石炭世火山巖,中酸性侵入巖和超基性巖,形成華力西早、中兩期構造巖漿帶;其南從北天山向東,經甘肅北山到大興安嶺南端,斷續分佈有中石炭世-二疊紀噴發巖、超基性巖和中酸性侵入巖,構成華力西晚期構造巖漿帶。

  塔裡木-華北構造巖漿巖區 以前寒武紀為主的構造巖漿巖區,東部疊加有中生代巖漿巖。

  前寒武紀巖漿巖以華北地臺為代表,巖石類型比較復雜,分佈最廣的是變質基性火山巖類、花崗巖-混合花崗巖類、偉晶巖類,燕山地區分佈有晚元古代的奧長環斑花崗巖。

  太古宙巖漿巖主要分佈於華北地臺,早期廣泛出現以拉斑玄武巖為主的基性火山熔巖和火山碎屑巖,經強烈變質變為角閃巖相、麻粒巖相變質巖系;晚期發生強烈混合巖化、花崗巖化作用,形成分佈廣泛的混合花崗巖、花崗巖和偉晶巖;部分地區分佈有變質基性、超基性巖。

  元古宙巖漿巖廣佈於華北地臺,零星出露於塔裡木地臺的邊緣,可劃分為3個構造巖漿旋回:①五臺旋回,早中期廣泛發育裂陷型的變質中基性火山巖和基性、超基性巖;晚期多為中酸性侵入巖,局部有混合花崗巖。②呂梁旋回,以中酸性侵入巖為主,以大量出現基性巖墻群和偉晶巖脈為特征,早中期有中基性火山巖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巖。③揚子旋回,以“非造山”型裂隙噴發巖和中小型侵入巖為主,在豫西有厚達2000米的火山-沉積巖系,大體有4個年齡組:20~19億年,17~16億年,14~13億年,9~7億年。

  秦祁昆侖構造巖漿巖區 以古生代巖漿活動為主,局部出露元古宙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和細碧角斑巖,並疊加有中新生代巖漿巖。

  加裡東期巖漿巖主要分佈在祁連山、阿爾金山和昆侖山,以祁連山發育最好。早、中期有大量基性、中基性海底噴發巖,基性、超基性巖,蛇綠巖帶,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和偉晶巖;晚期有火山巖、基性、超基性巖及斑狀花崗巖,年齡多為3.6~3.8億年,個別達4.1億年。在昆侖山、阿爾金山,下古生界夾多層中基性為主的噴發巖,並零星分佈基性、超基性巖。

  華力西期巖漿巖分佈甚廣。西昆侖火山噴發巖可以劃分為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疊世4期。基性、超基性巖主要分佈於阿爾金山、佈爾汗佈達山及西秦嶺,在西昆侖北緣、阿爾金山及佈爾汗佈達山均分佈有蛇綠巖帶。中酸性侵入巖分佈很廣,早期以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花崗巖為主;晚期以片麻狀花崗巖為多。

  青藏-川滇構造巖漿巖區 一個以中、新生代為主的構造巖漿巖區,局部出露古生代和元古宙巖漿巖,巖漿活動的主要特點是,自東北向西南,巖漿活動時代有依次變新的趨勢;發育有幾條蛇綠巖帶和島弧火山-巖漿巖帶,以雅魯藏佈蛇綠巖帶和其北的岡底斯島弧火山-巖漿巖帶最為典型(見青藏高原地質)。

  前寒武紀巖漿巖出露零散,在區域東部邊緣晚元古代地層中夾有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巖,並有少量花崗巖、閃長巖。

  加裡東期巖漿巖出露也比較零散,在昌都、巴塘、中甸一帶整合於下奧陶統之下的有一套變質火山巖群;白玉-義敦一帶志留系底部夾基性火山巖。在北喜馬拉雅,發現以康馬巖體為代表的加裡東期花崗巖帶,康馬巖體Rb-Sr等時年齡4.87億年,U-Pb等時年齡5.2億年,5.58億年。在北部安多附近,變質花崗閃長巖U-Pb年齡為5.31億年。

  華力西期巖漿巖可分為岡底斯帶和三江帶兩個構造巖漿巖帶。岡底斯帶主要為石炭二疊紀以中性為主的一套火山噴發巖系。在三江帶火山噴發巖以石炭二疊紀中基性火山巖分佈最廣。侵入巖主要見於滇西,以黑雲母花崗巖、黑雲二長花崗巖為主,侵入志留系,為二疊系或上三疊統所覆,屬華力西-印支期。

  印支期巖漿巖分佈較廣,金沙江沿岸分佈有三疊紀的富鈉安山巖-玄武巖,並有一系列中小型基性、超基性巖侵入其中,構成一條鐵鎂型巖漿巖為主的構造巖漿巖帶。在岡底斯帶較廣泛分佈有三疊紀安山巖-英安巖。在雅魯藏佈帶有晚三疊世中基性噴發巖。中酸性侵入巖廣佈於區域東部,構成幾條花崗巖帶,K-Ar年齡多在1.9~2.3億年。

  燕山期巖漿巖分佈很廣,自北而南可分為:羌塘-唐古拉花崗巖帶,班公錯-怒江基性、超基性巖、蛇綠巖帶,獅泉河-念青唐古拉花崗巖帶,岡底斯火山巖-花崗巖帶,雅魯藏佈火山巖、蛇綠巖帶。

  喜馬拉雅期巖漿巖主要見於喜馬拉雅地區,在高原北部、東部也有廣泛分佈,以酸性侵入巖及超基性巖為主,昆侖山、滇西有第四紀噴發巖。北喜馬拉雅花崗巖帶以富含電氣石花崗巖為特征。

  揚子構造巖漿巖區 以元古宙巖漿活動為主,並有古生代、中生代巖漿巖。分為下列各期:①四堡期,早期主要為海底噴發類型基性火山巖,中晚期有基性、超基性巖及中酸性侵入巖,同位素年齡多在10~14億年。②晉寧期,巖漿巖分佈很廣,早中期有中性-中基性火山巖噴發;中晚期為基性、超基性巖及中酸性侵入巖,形成從超基性巖到花崗巖的侵入巖系列,同位素年齡8~9億年。③澄江期,巖漿活動也比較普遍,早期有多期酸性或中酸性火山巖,局部夾基性火山巖;晚期多中酸性侵入巖,同位素年齡8~6.5億年。④加裡東期,巖漿活動見於龍門山和川滇地區。龍門山志留系夾多層流紋巖、凝灰巖,川滇地區有小型超基性巖體,同位素年齡4.02億年、4.18億年。攀枝花紅格層狀輝長巖 Rb-Sr全巖等時年齡為5.66億年。⑤華力西期,在川滇地區有大規模的玄武巖噴發。在隆起區為陸相中心式噴發,多具堿性玄武巖特點;在坳陷區主要為海相中心式噴發,具偏鈣堿性玄武巖特點。基性、超基性巖以輝石巖、橄欖巖、輝長巖為主,K-Ar年齡3.34~3.56億年;稍後有堿性巖侵入,西昌白草堿性巖體年齡2.63億年。⑥印支期,以花崗巖類為主,廣泛分佈於康定、丹巴及西昌-滇中一帶,以斜長花崗巖、鉀長花崗巖為主,局部為堿性花崗巖,同位素年齡1.9~2.3億年。⑦燕山期,以花崗巖類為主,多分佈於川滇地區,康定、丹巴一帶的花崗巖侵入三疊-侏羅系,年齡1~1.4億年;個舊花崗巖侵入中三疊統,同位素年齡0.67~0.92億年。

  環太平洋構造巖漿巖區 中生代後期以來發展起來的構造巖漿區,是環太平洋構造巖漿巖帶(見環太平洋地質)的組成部分。根據巖漿活動特征可分為3個構造巖漿帶:大陸內部帶,大陸邊緣帶,島弧帶。①大陸內部帶,大興安嶺-燕山地區廣泛分佈有晚侏羅-早白堊世鈣堿性陸相火山巖和裂隙型中酸性侵入巖,燕山地區尚有中侏羅世安山巖-玄武巖。在中朝地臺零星分佈有小型中酸性、堿性侵入體,五臺山花崗巖年齡1.17~2億年。在東秦嶺、大別山和山東半島,廣泛分佈印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有3個年齡組:1.9~2.3億年,1.47~1.75億年,0.91~1.4億年。②大陸邊緣帶,主要包括東南沿海。印支期以中酸性侵入巖為主,年齡2~2.3億年。燕山期有強烈火山噴發和巖漿侵入活動。浙閩粵沿海廣佈有晚侏羅-早白堊世鈣堿性流紋巖、英安巖,華南普遍出現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早期以黑雲母花崗巖為主,年齡1.5~1.9億年;晚期巖性復雜,年齡0.8~1.4億年。在大陸內部帶和大陸邊緣帶,都發育有新生代火山巖,包括黑龍江五大連池,吉林長白山,山西大同,內蒙古漢諾壩,以及雷州半島-海南島等地,以玄武巖為主。③島弧帶,在中國僅見於臺灣島。中生代巖漿巖主要見於東部,有輝長巖、輝綠巖及花崗巖類,其中偉晶巖及石英閃長巖年齡分別為0.33億年,0.86億年;晚白堊世有安山巖噴發。新生代巖漿活動較廣泛,早第三紀噴發巖主要見於西部;晚第三紀噴發巖多分佈在東部;海岸山脈利吉組包括有基性、超基性巖塊,形成蛇綠混雜巖帶。

大陸巖石圈結構特征

  中國大陸巖石圈結構比較復雜,具有若幹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區的特點。

  區域地球物理場特征 在東經105°左右,有一條近南北向的分界帶,把中國大陸區域地球物理場分為東、西兩大場區。這是一條大的重力梯度帶和地殼厚度陡變帶,也是一條地震活動帶和重要的地質、地貌分界帶。地質、地球物理特征顯示,這個帶可能是印度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同中國大陸相互作用的中和地帶。

  在這個帶以東的東部地區,區域重力場、磁力場、地殼等厚線方向及均衡重力異常走向均以北北東向為主,重力異常變化平緩(圖6),

均衡異常值小,基本處於地殼均衡狀態;從西向東,地殼厚度逐漸變薄,上地幔高導層埋深緩慢加深。本區存在3條明顯的北北東向重力梯度帶:①從琉球群島西側向南,經臺灣抵南沙群島,梯度帶規模大;②梯度帶沿東海及南海海岸延伸,規模較小;③梯度帶北起大興安嶺,經太行山直抵武陵山,規模巨大,西側地殼厚度和上地幔高導層埋深都有明顯差異。

  西部地區,區域重力場、磁力場、地殼等厚線延伸方向和均衡重力異常走向以北西西向為主,重力異常變化劇烈,均衡異常顯著,地殼均衡程度較低。本區存在幾條北西西向的重力梯度帶,分別出現在喜馬拉雅山、東昆侖山、西昆侖-阿爾金山、祁連山及天山。本區的佈格重力值由北向南逐漸降低,而均衡異常值則由北向南依次升高。

  地殼結構特征 中國大陸巖石圈具有明顯的層-塊結構,反映瞭地殼、上地幔及軟流圈縱向、橫向的不均一性。

  中國大陸巖石圈具有明顯的分塊性,至少可以分為準噶爾-松遼、塔裡木、華北、青藏、華南5大塊體,相鄰塊體之間多以縫合帶或大型斷裂帶為界。這些塊體在地殼厚度與結構,地球物理場特點,均衡程度及物質組成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準噶爾-松遼、塔裡木和華南塊體比較穩定,速度分層清晰,具雙層結構;華北和青藏塊體比較活動,速度分層不清晰,高速層、低速層相間分佈。

  中國大陸地殼具有明顯的3層結構或多層結構。上地殼由沉積蓋層和結晶基底組成,中地殼主要為花崗質巖層,下地殼為玄武質巖層。各塊體地殼厚度、速度分層互有差異。華南地殼平均速度最高,達6.3~6.4公裡/秒,速度分層清晰,一般不見低速層,地殼厚度30~45公裡;華北地殼平均速度6.2~6.3公裡/秒,速度分層不清晰,部分地區出現低速層,平均地殼厚度35~46公裡;青藏地殼(見青藏高原地質)平均速度最低,為6.1~6.3公裡/秒,上地殼普遍存在低速層,部分地區中地殼存在另一個低速層,在雅魯藏佈江南北殼內分層復雜,地殼厚度一般60~70公裡,最厚達78公裡。

  地殼厚度分區 從中國地殼厚度分佈圖(圖7)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中國大陸存在4個地殼厚度緩變區和8條地殼厚度陡(遞)變帶。4個地殼厚度緩變區多與現代的盆地、高原和平原地區相對應。①甘新地殼厚度緩變區,包括準噶爾、塔裡木、河西走廊、甘肅北山等地區,地殼厚度50公裡左右。②青藏地殼厚度緩變區,喜馬拉雅山與昆侖山之間青藏高原內部廣大地區,大致呈近東西向展佈,地殼厚度70公裡左右。③中部地殼厚度緩變區,北起海拉爾盆地、內蒙古中部,向南經鄂爾多斯、山西中西部,直抵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呈北北東方向展佈,地殼厚度38~40公裡左右。④東部地殼厚度緩變區,北起松遼平原及其以東山地,向南經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延伸到華南地區,亦呈北北東向延展,地殼厚度33~35左右公裡。

  8條地殼厚度陡變帶多與高大山系相對應,它們是:①阿爾泰地殼厚度陡變帶;②天山地殼厚度陡變帶;③昆侖-祁連地殼厚度陡變帶;④喜馬拉雅地殼厚度陡變帶;⑤賀蘭-龍門地殼厚度陡變帶;⑥興安-太行-武陵地殼厚度陡變帶;⑦東南沿海地殼厚度陡變帶;⑧臺東地殼厚度陡變帶。

  巖石圈厚度 整個中國大陸和各個塊體巖石圈厚度變化都較大。總的變化趨勢是西厚東薄,南厚北薄。青藏高原一般120~140公裡,而且自南向北逐漸增厚。中部鄂爾多斯盆地至四川盆地,厚度100~110公裡。中國東部新生代地殼拉張地區,巖石圈變薄,東部海域一般60~70公裡;松遼平原、華北平原一般為80公裡,但東、西部山區可達120公裡;華南從沿海的80公裡,向西遞增到160公裡,湖南中部達200公裡。

  

參考書目

中國地質科學院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集》,地質出版社,北京,1976。

 黃汲清、任紀舜等:《中國大地構造及其演化》,科學出版社,北京,1980。

 中國地質科學院主編:《中國地層概論》,地質出版社,北京,1982。

 Yang Zunyi,Cheng Yuqi,Wang Hongzhen,The Ge-ology of China,Clarendon Press,Oxford,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