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床地質學傢。1919年6月12日生於北京,2000年7月17日卒於北京。194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西南聯大)。1950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成為美國東部大學 Sigma Xi學社成員。曾任北京大學副教授授,北京地質學院教授、系主任,北京地質局總工程師,地質部第二地礦司、地礦司總工程師,地質礦產部科技司總工程師,聯合國亞太經社會自然資源司司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地質礦產部科技顧問委員會主任。現任科學技術高級咨詢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1980年當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副主席。早年張炳熹曾研究美國佛蒙特州佈裡治沃特-伍德斯考克區地質構造及變質作用。50年代他主持並參加瞭“閩、浙、湘、贛四省區域地質構造演化與內生礦床形成關系的研究,闡明瞭太平洋成礦帶外帶的中國部分也富含銅、鐵等特征。60年代他對中國稀土、鈹、鈮、鉭等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如硼、壓電水晶、原生金剛石)的勘查及預測,起瞭重要的指導作用。70年代他參加並指導瞭羅河鐵礦的勘探工作,指出瞭中國鐵礦的勘查工作方向。80年代以來,他又承擔瞭一些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技術指導工作。主要著作有《礦石儲量的估定》(1951)、《美國佛蒙特州伍德斯考克幅地質圖》(合著,英文版,1965)、《礦床學研究的若幹問題》(1980)、《關於長江中下遊與中生代晚期火山巖有關的鐵礦的若幹問題》(1982)、《二○○○年的中國地質》(主編,1986)和《當代地質科學動向》(主編,198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