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水沿透水巖、土帶向庫外低地滲漏的現象。分為壩區滲漏和庫區滲漏。

  壩區滲漏 大壩建成後,庫水在壩上、下遊水位差作用下,經壩基和壩肩巖、土體中的裂隙、孔隙、破碎帶或喀斯特通道向壩下遊滲漏的現象。經壩基的滲漏稱壩基滲漏,經壩肩的滲漏稱繞壩滲漏。

  由於壩基和壩肩一帶巖、土體中地下水比其他地區的滲透途徑短、坡降大,所以壩基和壩肩巖、土體單位寬度內的的滲透量要比庫區的大。同時,庫水沿壩基和壩肩巖體中的裂隙或破碎帶滲漏時,會產生滲透壓力。壩基可能滑動面上的法向滲透壓力(浮托力)將使可能滑動面上的法向荷載減小,從而也減小瞭由法向荷載所產生的抗滑力。壩肩巖體中的側向滲透壓力和可能滑動面上的法向滲透壓力,則使壩肩巖體的側向推力增加。這對壩基、壩肩以及下遊的邊坡穩定都不利。此外,壩區滲漏還可軟化壩區巖體中的軟弱夾層、斷層破碎帶,或產生潛蝕(管湧)等現象,而降低壩基或壩肩巖體的承載力和抗滑力。壩區滲漏還可能浸沒壩下遊寬廣的耕地或居民點。

  為減小壩區巖體中的滲漏,需采取不同的防滲處理措施。對堅硬的裂隙巖體采用灌漿帷幕的效果最好。對喀斯特化巖體除采用灌漿帷幕外,還可采用鋪蓋、封堵和建截水墻防滲。對松散巖體宜采用不同防滲材料的垂直防滲或水平防滲鋪蓋。當壩基表層為弱透水層,下部為強透水層時,宜在壩下遊埋設排水減壓井、排水槽等以減小滲透壓力。

  庫區滲漏 包括庫水的滲透損失和滲漏損失。由於飽和庫岸和庫底巖、土體而引起的庫水損失,稱滲透損失,這種滲漏現象稱暫時性滲漏。庫水沿透水層、溶洞、斷裂破碎帶、裂隙節理帶等連貫性通道外滲而引起的損失,稱滲漏損失,這種滲漏現象稱經常性滲漏,或永久性滲漏。通常,庫區滲漏指永久性滲漏。

  庫區滲漏可在鄰谷區引起新的滑坡,或使古滑坡復活,造成農田浸沒、鹽漬化、沼澤化,危及農業生產及村舍安全。

  庫區滲漏量的大小由構成庫岸和分水嶺的巖層的滲透性質、地質結構以及地貌條件所決定(圖1、圖2)。未膠結的砂礫石層是透水性極強的滲漏通道。此類巖層多存在於河灣或平原河谷的河間地段,山前傾斜平原區的庫岸也可能遇到沖積、洪積的砂礫石層。當庫水位超出此類堆積層時,即產生嚴重的滲漏。堅硬巖層的巨厚風化殼亦可能形成與之類似的滲漏。喀斯特洞穴、暗河通道是形成庫區集中滲漏的主要危險。背斜構造的河谷是形成庫區滲漏的有利條件(圖3)。庫水極易沿透水巖層向鄰谷滲漏。隻有當巖層的傾斜較陡,庫水位以下的透水巖層插入鄰谷谷底以下時,此種滲漏才可避免(圖4)。庫區與鄰谷間的地下分水嶺高於庫水位時,即使具備其他滲漏條件也不會發生滲漏。鄰谷切割深,並且水位低於庫水位時,在上述諸條件配合下會形成大滲漏量的滲漏。滲漏量還與溝谷間分水嶺的厚薄有關,分水嶺愈薄,滲漏途徑愈短,滲漏量也就愈大。

  庫區面積大,地質條件復雜,滴水不漏的水庫極少見。為瞭保證水庫不漏水或少漏水,必須在查明庫區和周圍地區的地質、水文地質情況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采取相應的防滲措施。例如:對古河道砂礫石透水層采用粘土鋪蓋,建混凝土截水墻,施行水泥或水泥粘土灌漿;對大斷裂破碎帶和溶蝕裂隙,可噴混凝土或水泥砂漿進行堵塞;對喀斯特管道可用混凝土或漿砌塊石堵塞其咽喉要道;修建圍堤、圍井,將岸坡、庫內的落水洞與庫水隔離起來。水庫防滲處理有時需通過水庫蓄水後的觀測資料,分幾次處理方能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