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系統採集地下水或地表水樣品,分析其中元素含量或其他地球化學特徵,發現水地球化學異常,以達到礦產勘查等目的的地球化學勘查方法。

  水地球化學異常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解瞭礦體及其原生暈、次生暈中的某些組分,在天然水體中形成的。其主要地球化學標誌有:成礦元素和伴生元素的陽離子含量,陰離子和陰離子團的含量,水的pH、Eh值,水溫,總礦化度,水化學類型,某些亞穩態過渡型離子種類(如S>2O32-HS-等),有關組分之間的比值(如SO42-/Cl-、Cu/Ni、Th/u等),同位素,微生物,氣體和有機物質等。

  在表生作用中,元素的遷移幾乎都與水圈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金屬元素在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幹渣中的含量,與其在該區域巖石中含量的比值,被稱作水遷移系數(KX)。KX愈大,說明元素從風化殼中被帶出的能力愈強。元素在風化殼中以水溶液遷移的性質還決定於地質、水文地質和氣候等條件。例如在硫化礦床氧化帶中,由於硫酸的形成,使Pb和Cr變得易於遷移。但一般都是易帶出的以及活動性大的金屬元素(如Cu和Zn等)形成規模較大的水地球化學異常。

  水地球化學異常的強弱受水域內碳酸鹽發育程度、礦體的大小、產狀、礦石的成分及其氧化程度、水交替作用的強弱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因而在解釋水地球化學異常時,要綜合研究這些因素。如對少數有代表性的水源進行長期觀測,可以瞭解礦化特征組分是否受季節和雨量的影響,以便作為異常解釋的參考。

  水地球化學測量中水樣的數量、采樣點的分佈和樣品分析項目等的確定,主要取決於調查的比例尺和任務,同時也決定於調查區的地質構造復雜程度以及地球化學景觀特征等。調查比例尺為1:20萬的,采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0.1~0.4個水樣,1:5萬的,約為1~2個水樣,1:2.5萬的,約為2~5個水樣。一般盡可能采集地下水的天然露頭泉水和人工露頭,如水井、淺井、鉆孔、坑道水,其次才采集地表水。因為地表水中金屬元素的含量很低,而且季節性變化較大,一般在幹旱季節采集地表水樣,因為此時地表河溪的水流由地下水補給的部分相對增多,所以水的化學成分能更明顯地反映地下水的特征。

  水中特征組分的異常含量遠遠低於巖石和土壤中的異常含量,因此需采用濃集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蒸幹法、共沉淀法、活性炭吸附法、離子交換吸附法等,然後再用各種分析方法對水樣濃縮物中的特征組分進行分析。

  水地球化學測量多應用在具大量水源的地區,對通過礦體的泉水、上升泉、第四紀沉積物潛水、基巖風化殼的裂隙水、層間水及深部潛水等的水地球化學測量可以用來尋找埋藏較深的盲礦體。這種方法一般用於尋找如Cu、Zn、U、Pb、Ni、Mo、Cr、Li、Rb、Be、V、Co、Ag、Au、Hg、Sb等金屬礦床和B、P等非金屬礦床。水地球化學測量還可用來進行石油及天然氣勘查、地熱勘查、預報地震以及區域性環境質量評價等。

  在地質工作條件惡劣而水系發育的地區,首先開展水地球化學測量快速普查,圈定遠景地區,可以縮短工作周期,節省投資,有利於邊遠地區的開發。如在內蒙中西部幹旱荒漠區,利用廣泛分佈的牧井,以每10多平方公裡一個點開展低密度地下水地球化學測量,快速圈定瞭已知銅、鉛、鋅硫化物礦區及新的遠景區。根據水中砷異常及水系沉積物中砷、金異常,在該測區內發現瞭金的礦化線索。

  

參考書目

地質部地球物理探礦局、地質部地球物理探礦研究室編:《分散流與水化學找礦法》,地質出版社,北京,1960。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編著:《水文地球化學找礦法》,地質出版社,北京,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