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地震成因、地震活動規律的學科。它是地質學和固體地球物理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地震是重大自然災害之一,是現代地球運動的直接反映。地震地質學在地震預報、減輕地震災害及研究地球動力學方面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及理論意義。

  發展簡史 20世紀初期人們已經註意到地震活動都集中於最近時期火山和構造活動強烈的地帶。1907年,美國的W.H.霍佈斯提出地震構造線的概念。11911年,美國的H.F.裡德根據對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的研究提出瞭關於地震成因的“彈性回跳”假說,把地震的發生和斷層活動相聯系。40年代至50年代,蘇聯的И.Е.古賓以地質、地球物理、地震以及其他定性與定量的資料綜合分析的地震構造法來分析地震發生的過程與原因,並作為中長期地震預報與地震區劃的主要依據。50年代中期,蘇聯的В.П.索洛年科首先使用地震地質學這一術語,並在用地質學方法發現與確定古地震方面做瞭開創性工作。60年代,美國的L.R.賽克斯運用板塊學說對板緣地震帶的地質背景作瞭有說服力的論證。美國R.E.華萊士首次提出用斷層長期平均滑動速率計算強震重復間隔的方法,並用於聖安德列斯斷層的地震危險性分析。1977年他又對盆地山脈省正斷層崖坡度與年齡關系作瞭定量分析,奠定瞭活動斷層研究的基礎。1978年美國K.E.西沿聖安德列斯斷層開挖瞭探槽,建立瞭6世紀以來的古地震事件年表。

  研究內容 地震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可歸納為4個方面:①地震構造。主要研究地震活動的空間分佈及其強度、頻度等特點與各種不同類型地質構造之間的關系。如一個地區的構造活動性、深部地質特征、地貌發育特征、地殼形變特征等與該區地震活動之間的定性和定量關系。並依此劃分發震構造與非發震構造。②活動斷層與古地震。查明活動斷層上全新世以來的古地震事件,以及活動斷層活動的性質、方式和速率,以判斷斷層的強震重復間隔及今後地震危險性。③地震區劃。包括建立正確的地震區劃的原則與方法,潛在震源區的預測與劃分,地震影響場的研究,地震危險性分析等多方面的課題。其中,關鍵性的潛在震源區劃分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地震地質研究的深入程度。④誘發地震與震害地質研究。水庫地震是誘發地震的主要類型,其形成與發生已被證實與水庫的地質構造條件有關。地震災害在不同的地質地貌條件下有相當大的差異,對震害地質與誘發地震的研究對於工程防震、抗震和地震小區劃都有重要價值。

  研究方法 地震地質學的研究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仍然是地質學的類比方法,但由於地震地質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以及現代化技術的發展,也采用許多特殊的研究方法、手段和技術。地震地質學著重研究晚第四紀地殼運動,因而廣泛采用瞭遙感信息技術,包括野外地震地質調查中使用的經過各種技術處理的衛星照片和不同種類的航空照片。大范圍系統的專題制圖和大比例尺地貌填圖,活動斷層幾何學與運動學特征的實測圖件的測制越來越成為重要手段。在研究古地震狀況時,對確認為有地震危險性的活動斷層廣泛采用瞭開挖探槽的方法。

  各種大地測量法常用於觀測與地震活動直接相關的現代地殼變動,其中除常規的水準復測和三角測量外,還廣泛采用瞭跨活動斷層的流動觀測及固定點連續觀測。近年來,一些國傢還使用人造衛星激光測距、超長基線測量(VLBI)和全球定位系統(GPS)來瞭解地殼各大塊體及大斷裂的運動狀況。地震地質工作中也往往使用地球物理探測手段。尤其是采用淺層地球物理勘探瞭解活動斷裂的特征,如淺層地震、地震雷達等。實驗室途徑也是地震地質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地質年代測定技術,如碳-14法、鉀-氬法、熱釋光法等在地震研究中被廣泛應用來確定古地震年代及斷層滑動速率。斷層巖的顯微構造研究是地震地質學近年來發展很快的一個方面,可望提供多方面的斷層活動信息。數理模擬在研究地震構造及地震區劃中常被使用。

  展望 為瞭預測和減輕地震災害,做好地震烈度區劃,探索包括中長期預報在內的地震預報,除瞭繼續深入研究強震區表層構造特征外,還要加強對深部構造,包括多震層、震源構造、深部與表層構造關系等問題的研究,加強地球動力學,特別是現代地殼運動和應力場狀態與地震活動關系的研究,瞭解地震發生的過程與機制。

  

參考書目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著:《中國地震地質概論》,科學出版社,北京,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