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斑狀結構為特徵的火成巖的總稱。以結構特徵對巖石的命名。斑巖一詞,由玢巖演變而來。玢巖由G.阿格裏柯拉於1546年首先引入文獻,用以描述埃及的淡紫色、具斑點的巖石。此後很長時期內,斑巖和玢巖分別泛指變化瞭的具斑狀結構的粗面質的安山質巖石。多數巖石學傢認為,大多數斑巖和玢巖在化學成分上屬於中性巖和酸性巖,因此常見的斑晶是石英、鹼性長石和斜長石。其中石英常發育六方雙錐,具高溫石英外形;鹼性長石常為透長石、正長石和歪長石,具隱條紋構造或亞顯微條紋構造;斜長石一般般是中長石,常受巖漿熔蝕,或生成鈉質斜長石膜,也可以因巖漿流動作用,構成斜長石的聚合斑晶。習慣上,將含堿性長石和石英斑晶,或隻含其一的斑狀結構的巖石,稱為斑巖,如花崗斑巖;將含斜長石斑晶的,稱玢巖,如閃長玢巖。如含斜長石又兼有堿性長石和(或)石英斑晶,仍稱為斑巖,如花崗閃長斑巖。含大量自形(有時半自形)鐵鎂礦物斑晶的斑狀巖石,一般為中、基性或超基性脈巖,稱作煌斑巖。輝綠玢巖是指含斜長石斑晶的基性淺成巖。鈉長斑巖和苦橄玢巖分別是含鈉長石斑晶和橄欖石斑晶的斑狀淺成巖。無論是斑巖或是玢巖,都是巖漿作用兩階段結晶的產物。因此,它們的斑晶和基質之間礦物粒級懸殊。斑晶由早階段巖漿結晶產生,形成於地下較深部位;而細粒或隱晶質基質為淺位晚階段巖漿結晶產物。就最終侵位深度而言,斑巖和玢巖都屬淺成巖,並常呈巖墻、巖脈、巖床或小侵入體產狀。斑巖和玢巖隨斑晶數量的減少和斑晶與基質之間粒度大小的接近而過渡為深成巖,如斑狀花崗巖是相當於花崗斑巖的深成巖或半深成巖;又隨斑晶數量減少和基質粒級減小(直至隱晶質或玻璃質)過渡為噴出巖,如斑狀流紋巖是相當於淺成相的流紋斑巖的噴出巖。與斑巖或玢巖有關的金屬礦產,常稱為斑巖銅礦、斑巖鉬礦、斑巖鎢礦、玢巖鰓礦等,它們都是與淺成巖漿作用和巖漿期後作用有成因聯系的重要礦床。有些半風化的粗面質或粗安質斑巖,因含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並被溶出,而稱為藥石──麥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