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指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其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大致沿緯線方向展佈而按緯度方向遞變的現象,即緯度地帶性。廣義的地帶性包括緯度地帶性、幹濕度地帶性和垂直帶性。也有人將緯度地帶性疊加瞭幹濕度地帶性影響呈與緯度斜交的帶狀分佈特徵稱為水準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 由於地球是球形體,使太陽輻射能在各緯度分佈不均,由此產生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以及整個自然綜合體大致沿緯線方向延伸分佈而而按緯度方向遞變的現象。緯度地帶性的區劃單位主要是自然帶和自然地帶。在有的自然地帶下還可劃出自然亞地帶。自然帶是地表沿緯線延伸的寬闊部分,在它范圍內有一定的凈輻射值(見太陽輻射)和與熱力條件有關的自然地理過程,綠色植物的自然生產潛力相似,並有大體一致的景觀結構。自然地帶是在平亢地上發育,有與大氣候的水、熱組合條件相適應的土壤和植被,以及相應的占優勢的景觀類型,大致沿緯線方向延伸而按緯度有規律的更替。每一個自然地帶都有獨特的景觀地球物理特征和景觀地球化學聯系。平亢地是指那些地表高亢平坦、排水良好,沒有強烈侵蝕和強烈堆積,地下水距地表較深,不影響土壤發育,土壤顆粒粗細適中的地域。這裡發育與大氣相適應的植被和土壤。這樣的位置稱為地帶性部位或顯域性部位。在自然地帶內,某些部位由於局部地貌和巖性差異或地下水埋深等影響而形成與平亢地不同的自然特征,稱為隱域性部位。自然亞地帶是寬廣的自然地帶內部某些組成成分的量變引起的自然綜合體的差異。較窄的自然地帶不能劃分出亞地帶,尤其是那些大氣候、植被、土壤界線比較一致的地域。

  緯度地帶性在大陸的不同緯度有不同的表現。在低緯度和高緯度的地帶具有大致沿緯線平行且橫跨大陸的特點,如凍原地帶、泰加林地帶和赤道雨林地帶等都屬於世界性地帶。在中緯度的地帶,受海陸分佈及地質地貌影響較大,在大陸東岸、大陸內部及大陸西岸各有不同的表現。這樣的地帶不能橫跨整個大陸,且與緯線偏離而形成自然地帶的一段,又稱為大陸內部的區域性地帶或地帶段。例如,在中緯度大陸東岸,地帶段由北向南順序為:混交林地帶、闊葉林地帶、亞熱帶森林地帶;在中緯度大陸內部,地帶段表現為圍繞大陸幹旱中心呈馬蹄形分佈,由外向內的順序是森林草原地帶、溫帶草原地帶、溫帶半荒漠地帶;在中緯度大陸西岸,由北向南的地帶段順序為:混交林地帶、闊葉林地帶、地中海地帶。

  緯度地帶性在大洋的表現,主要是在大洋表層。由於太陽能按緯度分佈不均引起大洋的溫度、鹽度、含氧量不同,以致海洋生物也有明顯的差別,從而引起大洋表層自然綜合體按緯線延伸而按緯度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大洋表層緯向自然帶可分為北極帶、北溫帶、北熱帶、赤道帶、南熱帶、南溫帶、南極帶等。

  幹濕度地帶性 又稱經度地帶性。由於海陸相互作用,降水分佈有自沿海向內陸逐漸減少的趨勢,從而引起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以及整個自然綜合體從沿海向內陸變化的現象。這種變化規律常表現為大致沿經度方向的變化。

  垂直地帶性 又稱垂直帶性、高度帶性。在達到一定高度的山地,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以及整個自然綜合體隨高度增加而遞變的現象。垂直帶性主要是由於溫度隨高度變化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