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溫帶草原地帶的動物群。主要分佈在歐亞大陸和北美的溫帶,南半球僅在南美和非洲南部有小片分佈。溫帶草原介於溫帶森林和荒漠之間,夏暖冬寒降水量較少,不宜喬木生長,草本植物生長旺盛,植被季相變化明顯。

  草原地帶動物種類較森林地帶貧乏,但個體數量很多。獸類中草食性的齧齒類和有蹄類最為繁盛。昆蟲的數量很多,以蝗蟲、蟻為優勢,蜂以及依賴有蹄類糞便、屍體為生的糞食甲蟲和屍食甲蟲數量也很可觀。兩棲類和爬行類較為貧乏。由於開闊的草原缺乏天天然隱蔽所,為逃避食肉類等天敵的襲擊,有蹄類發展瞭迅速奔跑能力、集群的生活方式、敏銳的視覺和聽覺;嚙齒類具有很強的挖掘能力,過著穴居生活或完全的地下生活,如中國草原地帶的鼢鼠(Mуospalax)。草原動物生命活動的季相變化明顯,冬季有蹄類需長途跋涉到雪少地區覓食;爬行動物和多數嚙齒動物進入冬眠或貯藏食物越冬;大多數鳥類向南遷移。由於氣候原因,造成草原產草量的年變化大,導致嚙齒動物的年變化明顯,並間接影響以嚙齒類為生的食肉獸數量。

  代表性動物:哺乳類,在歐亞大陸有黃羊(Procapra gutturosa)、高鼻羚羊

(Saiga tatarica)、旱獺(Marmota)、黃鼠(Citellus),北美有美洲野牛(Bison bison)、叉角羚羊(Antilocapra americana)、美洲黃鼠(Spermophilus)等。鳥類,歐亞大陸有大鴇(Otis tarda)、雲雀(Alauda arvensis)等,北美有草原榛雞(Tуmpanuchus cupido)。爬行類,歐亞大陸有蝮蛇(Agkistrodon halуs)等,北美有箱龜(Terrapene)、響尾蛇(Crotalus)等。兩棲類,歐亞大陸有花背蟾蜍,分佈較廣。

  草原動物除大型有蹄類曾遭大規模捕獵外,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不大。草原地帶大部分地區以放牧為主,但過度放牧可引起嚙齒動物和昆蟲組成及數量上的局部變化,草原上嚙齒動物和蝗蟲的大量產生往往形成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