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冰蓋邊緣或峽灣冰川末端崩解入海的巨大漂浮冰體。冰山為陸冰,是由積雪轉化而成的冰川冰,不同於海洋表面水凍結而成的海冰。冰山的形態很不規則,冰體大部分在水下,出露水面高度與其水下高度的比率一般為1:4~1:3,出露水面的冰體僅占1/8。按出露水面的外形,分成平頂冰山和非平頂冰山;按大小,分成碎嘯冰(冰山碎塊)、小冰山、中冰山和大冰山。

  南極冰山每年約產生1800立方公裡,源於南極冰蓋邊緣冰架的斷裂分離,以體積巨大、頂似平平板為特征。已知最大的一座長330多公裡、寬100公裡,數量眾多,向赤道方向漂流,漂移北界為南緯40°左右。北極冰山每年約產生280立方公裡,大部分源於格陵蘭冰蓋,少數來自北極島嶼邊緣的峽灣冰川。頂面常呈尖塔狀或圓頂狀,每年有1~2萬座,多數冰山長180米左右,已知最大的一座長11公裡、寬5.9公裡,也向赤道方向漂流,漂移的南界約為北緯40°。

  冰山漂流范圍約占世界海洋面積的19%,它的漂流給海洋運輸和石油勘探造成巨大的威脅和災害。如1912年英國大型客船“泰坦尼克”號,赴美洲途中與冰山相撞沉沒,有1513人喪生。冰山為淡水冰,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缺水國傢計劃利用冰山解決幹旱缺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