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簡譯為海桑,又譯阿爾哈曾(Alhazen)。中世紀阿拉伯學者,在光學、天文學和數學方面都有傑出的貢獻。約965年生於兩河流域的巴士拉,1039或稍後卒於埃及開羅。

  11世紀初,伊本·海賽木受聘到開羅,在天文中心工作。埃及地處熱帶沙漠,眼病流行,醫師們用手術治療眼病;伊本·海賽木曾作瞭一些有關反射、折射、暗室的視覺等實驗,獲得瞭人眼的解剖知識。他根據埃及醫師的經驗和通過自己的實驗,仔細研究瞭人的視覺。伊本·海賽木的光學著著作曾由意大利光學傢維泰洛譯成拉丁文於1270年發表。1572年,F.裡斯內在瑞士巴塞爾出版瞭更完整的版本, 書名是《光學寶鑒》(Opticae thesaurus)。《光學寶鑒》一書的主要內容有:①擯棄人眼向物體發出觸須引起視覺的舊觀念,提出由物體發出光線錐,而不是單獨的光線進入眼睛產生視覺。②人眼是由4層薄膜隔開的3種透明媒質(水狀液、水晶液和玻璃液)所組成的球狀體。所提出的眼睛的結構和眼球內3種透明液體名稱,沿用至今。伊本·海賽木研究過眼瞳,指出由物體發出光棱錐(而不是圓錐)進入眼中,並把兩眼視覺歸結為兩眼的圖像傳到一條視神經上的機理。③明確瞭光的反射定律,認為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詳細討論瞭光經過曲面鏡的反射而成像,改進瞭古代希臘人對光經過球面鏡、圓錐面鏡和柱面鏡成像位置的認識。④用眼睛的幻覺來解釋太陽在地平線上比在天頂大的現象,理由是在地平線上有物體與太陽相襯托。並且對大氣的高度作出瞭合理的推測。⑤討論瞭光通過不同媒質界面的折射。設計出測定入射光線與折射光線的方法,闡明玻璃球有放大圖像的作用,這些內容成為W.斯涅耳等人建立折射定律的實驗設計的先導。

  伊本·海賽木的著作有80多卷,大多散佚,在《光學寶鑒》中保存下來一部分。1834年在巴黎國傢圖書館發現瞭他的幾何學方面的著作;英國牛津博德安圖書館和荷蘭萊頓圖書館都保存有他的一些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