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密之,號浮山愚者,明清之際桐城(今屬安徽省)人。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官拜翰林院檢討。清兵入關後,轉徙於閩粵桂湘黔間,曾以賣藥為生。明亡棄傢為僧,法名行遠,號無可、藥地、極丸老人等,曾在江西的幾個寺院任住持。1671年因事牽累,被解入粵,途經萬安時暴卒。

  方以智博通今古,是明清之際的傑出學者。哲學上他反對宋明理學,也不滿意西方傳來的基督教神學。自然科學上,他宣導“質測之學”,重視觀測和實驗,並接觸過一些西方的自然然科學知識;他的詩文詞賦都有獨特風格;藝術上,他的山水畫簡而傳神。他的《通雅》一書,“坐集千古之智,折衷其間”(《通雅·考古通論》),考據精賅,一掃空談,開清考證之學的先河。

  方以智著作甚多,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有《物理小識》(“物理”指事物之理,不是今天物理學的物理)12卷,成書於崇禎年間(17世紀30年代),直到清康熙三年(1664)才有刊本問世。這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自然科學著作,共分天、歷、風雷雨暘、地、占候、人身、醫藥、飲食、衣服、金石、器用、草木、鳥獸、鬼神方術和異事等15類,記錄瞭包括天文、歷算、物理、礦物、植物、動物、醫藥等方面的知識近1000條,集中反映瞭當時中國人對自然認識的豐碩成果,但也含有一些迷信荒誕的內容。

  《物理小識》中有不少屬於物理知識方面的內容,對力、熱、聲、光、磁等都有所記錄和闡述。力學如簡單機械的利益,虹吸現象,潮汐同月球運行的關系,地方時及時間和空間的聯系;熱學如凝固、熔解、蒸發、凝結和風雲雨露的變化;聲學如聲的發生、反射、共振;光學如小孔成像、光的反射、折射、透鏡的焦點、色散、日月食;磁學如磁針指南、磁偏角;等等均有涉及。有的是摘錄前人的記述,有的是摘記所見所聞,有的是闡明己見,有的是記錄親見的觀測和實驗。這些都表明當時這一領域的發展已有一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