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鬥科(Fagaceae)櫟屬植物的通稱,不包括青岡屬(Cyclobalanopsis) 又名橡、柞、槲、枹、青岡等。全世界有300多種,廣泛分佈在北半球的歐、亞、非、美四洲。中國有60多種及變種。

  形態特徵 常綠或落葉喬木,稀為灌木。單葉互生,披針形,橢圓形或倒卵形,葉緣有鋸齒或波狀裂片,稀全緣。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為下垂葇荑花序序,花被和雄蕊均為4~6枚,有時較多;雌花單生或數朵生於一總梗上排成穗狀。果實為堅果,基部有杯狀殼鬥(橡椀)包著。殼鬥外壁有鱗片狀、瘤狀、刺狀小苞片,覆瓦狀排列。

  種類和分佈 在中國除新疆隻有栽培種外,全國都有野生櫟類分佈。

  麻櫟類 落葉喬木,葉片披針形或長橢圓形,稀倒披針形。殼鬥外面的小苞片為鉆形,常反曲。堅果2年成熟。中國有3種1變種。主要種類有:①麻櫟(Q.acutissima)。高可達30米,胸徑1米以上,樹皮木栓層不發達。小枝微有毛。殼鬥碗形,小苞片呈木質粗刺形,反曲,堅果頂端圓(圖1)。北自遼寧,南至海南,西至四川、甘肅,東至福建,西南至雲南均有分佈。華北垂直分佈在海拔1000米以下,在雲南達海拔2200米。也見於朝鮮、日本和越南。②栓皮櫟(Q.variabilis)。與麻櫟近似,但樹皮木栓層發達,老葉背面有星狀絨毛,堅果頂端平。分佈區北自遼寧,南至廣東北部,東自臺灣,西至甘肅;垂直分佈在河北為海拔1000米以下,臺灣達1500米,雲南、四川可達海拔2500米。

  槲櫟類 落葉喬木,葉片倒卵形或橢圓形,葉緣有粗大鋸齒或波狀裂片,殼鬥外面的小苞片鱗片狀或線狀披針形。中國有13個種及變種。主要種類有:①蒙古櫟(Q.mongolica)。又名蒙古柞。高可達25米,胸徑可達1.2米。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葉緣波狀裂齒,側脈7~11對,兩面無毛,葉柄短或近無柄。殼鬥的鱗片呈瘤狀突起(圖2)。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山東等省(自治區)。垂直分佈吉林在海拔1000米以下,河北可達海拔2400米。蘇聯、朝鮮也有分佈。②遼東櫟(Q.liaotungensis)。又名遼東柞。形態與蒙古櫟類似,但側脈一般在7對以下,殼鬥外的小苞片不呈瘤狀而是鱗片狀。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和四川省西北部;垂直分佈河北在海拔1600米以下,四川達海拔2600米。③銳齒槲櫟(Q.alienavar.acu-teserrata)。喬木,小枝通常無毛,葉片倒卵形,葉緣粗大鋸齒,葉背被星狀毛,葉柄長2~3厘米。殼鬥的小苞片鱗片狀。分佈區北自遼寧,南至浙江、江西、廣東北部,西至甘肅,西南至四川、雲南。也見於朝鮮。④白櫟(Q.fabri)。高可達25米,胸徑60厘米。小枝被灰色絨毛,老葉背面有絨毛,沿葉背中脈有長毛,葉具柄或近無柄。殼鬥小苞片呈鱗片狀。主要分佈長江流域南北各省(自治區),北達河南、山東。朝鮮也有分佈。⑤短柄枹櫟(Q.serratavar.brevipetiolata)。葉常集生於小枝頂端,葉形變化大,葉緣鋸齒具腺,葉柄短,長不及10毫米。分佈北自山東,南至福建,西至四川。日本也有。⑥槲樹(Q.dentata)又名柞櫟或波羅櫟。喬木,小枝粗壯,密被褐色絨毛。葉片倒卵形,葉緣波狀,兩面密被毛,葉柄極短。殼鬥的小苞片線狀披針形,反曲,上面紅褐色,堅果頂端宿存長花柱(圖3)。分佈東北、華北、華中、西南、華東(包括臺灣)。朝鮮、日本也有分佈。

圖2 蒙古櫟

  高山櫟類 常綠喬木或灌木,葉一般較小,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頂端圓鈍,全緣或刺狀鋸齒,中脈呈“之”字形彎曲,葉柄短,很少達10毫米。中國有12種及變種。主要種類有:①川滇高山櫟(Q.aquifolioides)。又名巴郎山櫟。喬木或灌木,高可達20米,幼枝被黃褐色星狀毛。葉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5~7厘米,葉緣刺狀齒或全緣,葉背被黃褐色星狀毛及鱗秕。殼鬥小苞片鱗片狀(圖4),堅果當年成熟。分佈於貴州、四川、雲南、西藏;垂直分佈在海拔2000~4000米。②黃背櫟(Q.pannosa)。又名污毛山櫟。形態與前者近似,葉背被多層棕色絨毛。堅果2年成熟。分佈於四川、雲南和西藏。③刺葉高山櫟(Q.spinosa)。形態與川滇高山櫟類似,但葉面皺褶不平,葉兩面被稀疏星狀毛,葉背中脈下段及葉柄密被棕色星狀毛。分佈於秦嶺以南、五嶺以北各省(自治區)。

  巴東櫟類 常綠或半常綠,喬木或灌木。葉卵狀披針形,頂端尖,基部圓形或淺耳形,葉緣有鋸齒但不為刺狀,稀全緣,葉片橢圓形或倒匙形,中脈直伸,不呈“之”字形彎曲。中國有20多個種及變種,如巴東櫟(Q.engleriana)等。

  生物學特性 落葉櫟類多為喜光樹種。一般較耐寒,其中尤以蒙古櫟、遼東櫟、槲樹耐寒性最強,其次是麻櫟、栓皮櫟和銳齒槲櫟,而枹櫟、短柄枹櫟、黃山櫟、白櫟和小葉櫟等則較喜溫暖,水青岡對霜凍較敏感。常綠櫟類較耐蔭。一般對熱量要求高,但其中檀子櫟、川滇高山櫟較耐寒,而巴東櫟等則耐寒程度差。從水分條件看,落葉櫟較耐幹旱,而常綠櫟類較喜濕潤,耐旱力較強的有麻櫟、栓皮櫟、遼東櫟、蒙古櫟等,較喜濕潤的如白櫟、枹櫟、黃山櫟、小葉櫟等。櫟樹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中性土、石灰性土和酸性土都能生長。抗煙塵,耐火力強,深根性,萌芽力強。生長速度由於種類不同而差異較大,其中以麻櫟、栓皮櫟生長較快。

  造林技術 櫟類用於造林的樹種主要是麻櫟、栓皮櫟等落葉櫟類。櫟實成熟時自行脫落,及時采集後用水選法選種。櫟實內常有櫟實象鼻蟲為害,需浸入55℃溫水中10分鐘,將殺蟲處理後的種子晾幹,立即播種或混沙埋藏。造林方式有直播造林和植苗造林兩種。播種前用水浸泡櫟實1~2天,每天換水1~2次,撈出放陰涼處,每天噴水,至種子出芽時即可播種育苗。每畝播種量15~20千克。直播造林多采用穴播,每畝300~400穴,每穴播種5~6粒,覆土厚6~8厘米。植苗造林宜在早春解凍後(華北)或晚秋落葉後,每畝植300~400株。營造松櫟混交林不但生長快,而且病蟲害少。可采用帶狀或行間混交。造林後除草、松土。主要害蟲有大袋蛾、舞毒蛾、櫟蠶舟蛾、櫟紛舟蛾等,主要為害葉部;麻櫟象等為害種實;雲斑白條天牛蛀害樹幹。

  用途 木材堅硬,射線明顯,花紋美觀,耐磨損,韌性強,不易折斷,較耐腐,供作傢具、室內裝修、車輛、枕木、樁柱等用。櫟實含淀粉50%以上,可作飼料、釀酒、漿紗和彩色印刷用膠。樹皮、殼鬥含有豐富的單寧,可提制栲膠。落葉櫟類的嫩葉可飼養柞蠶(見柞樹),老葉可作飼料,但有些落葉櫟的嫩葉對傢畜有毒(見櫟樹中毒)。櫟木還可用以培養香菇、木耳。栓皮櫟的樹皮木栓層發達,可制軟木。櫟材及其枝椏燃燒時火力旺,是很好的薪材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