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魚綱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鯉亞科(Cyprininae)鯉屬。又名鯉子、鯉拐子。為中型淡水經濟魚類,是鯉科的代表性魚種。鯉起源於東南亞,現廣泛分佈於亞洲和歐洲的許多自然水體。中國除西北高原少數地區外,全國各水系均有分佈。

  中國是世界上養鯉最早的國傢。早在西元前11世紀的殷末周初已開始養鯉。日本養鯉也有近1900年歷史,主要以觀賞和單純蓄養為目的。鯉於西元13世紀被傳入歐洲,,此後逐步成為歐洲各國的主要養殖對象。後又被引入到美國,並成為養殖對象。現主要鯉生產國有中國、蘇聯和印度尼西亞等。

  形態 體延長,略側扁,腹部圓,頭後背部稍隆起。口下位,口裂深弧形。須2對,口角須長為頜須的2倍。側線鱗35~40。背鰭基部長,具分枝鰭條20枚左右,前方有後緣具鋸齒的粗壯硬刺;臀鰭基部短,前端也具帶有鋸齒的硬刺。鰾2室,前室大,後室略細長。體背灰黑色,體側金黃色,腹部白色,背鰭、尾鰭基部微黑,臀鰭與尾鰭下葉橙紅色。(見彩圖)

唐慶瑜繪

  生物學特性 喜棲息於泥底的水草叢中。生活力旺盛,能適應各種不良環境,耐寒、耐堿、耐缺氧。在江河或湖泊深水處越冬。雜食性,幼魚攝食輪蟲、甲殼類,以後逐漸改為攝食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成魚攝食螺、蚌、蜆、淡水殼菜等軟體動物及水生昆蟲幼蟲、蝦、小魚等,也食輪葉黑藻、苦草、茨草以及相當數量的水草和植物碎屑。3~4月隨水溫升高,攝食量逐漸增大;5~6月生殖季節停止攝食,繁殖後轉入攝食旺季;到冬季,攝食強度減低。一般春季產卵,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和湖泊,生殖季節是4~6月,當水溫達18℃左右時開始產卵,在各種不同的水體中均能繁殖。雄魚大部分1齡達性成熟,雌魚至2齡始成熟。繁殖群體的性比接近1∶1。成熟雌魚的懷卵量由幾萬至幾十萬粒,分2~3次產出。卵略呈橙黃色,稍透明,具粘性。產卵場須具備能使受精卵附著發育的水生植物。生長速度快,一般1齡魚體重為0.7~0.8千克,2齡魚可達2千克,最大個體可重達18千克。

  生產 鯉在中國內陸水域魚類總產量中所占比重最大,資源十分豐富。黃河鯉與松江鱸、松花江鱖、興凱湖白魚被譽為淡水“四大名魚”,久享盛名。鯉的捕撈多采用鯉魚網和裙子網以及彈弓卡鉤、刺網、三層掛網等進行。生殖季節一般用挑袋和滾鉤捕撈。由於鯉個體大、食性廣、生長快、適應性強、能在靜水繁殖、魚苗來源豐富,長期以來被作為世界淡水養殖業中的主要對象之一。養殖一般采用流水或網箱養魚方式。經長期人工培養和選擇,已選育出很多優良養殖品種如鏡鯉、錦鯉、革鯉、呆鯉、芙蓉鯉、荷包紅鯉等。近年還培育出能充分發揮雜種優勢的雜交種,如鏡鯉和紅鯉的雜交種──豐鯉以及荷包紅鯉和元江鯉的雜交種──荷元鯉等。此外,鯉長期以來還是稻田養魚的主要養殖對象。

  利用 鯉脂多味美,大部分供鮮銷,其餘制罐或制咸幹品。具有不規則五彩斑紋的花鯉和紅黃色深淺不一的色鯉,通常被放養供遊人觀賞。此外鯉被民間視為吉利的象征,而佛教則常將其作為放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