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村鎮建設的依據。包括新建村鎮的規劃和原有村鎮的改建、擴建規劃。其基本任務是:確定村鎮建設的發展方向和規模,合理組織村鎮各建設專案的用地與佈局,妥善安排建設專案的進程,以便科學地、有計劃地進行農村現代化建設,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

  中國現有500多萬個村莊和5萬多個集鎮,分佈在全國各地。由於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較大,村鎮規劃工作要在全國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的基基礎上,根據國傢的政策法令和規劃原則,因地制宜地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村鎮規劃的編制分總體規劃和建設規劃兩個階段。總體規劃是在全鄉范圍內進行的村鎮佈點和相應的建設項目的全面部署,建設規劃是在總體規劃指導下具體選定每個建設項目的定額指標,並確定規劃實施的步驟和措施等。具體的規劃編制工作包括搜集規劃所依據的基礎資料和進行規劃的文字論證、計算數據及規劃設計圖紙等。

  規劃原則 ①在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前提下,對各項建設進行合理佈局、協調發展並留有發展餘地;②充分挖掘原有村鎮用地的潛力,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牧地;③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長期和近期的關系,確定適當的建設標準和分期實施計劃;④充分利用原有設施,逐步改建、完善;⑤保持山、水、林、田、路、電等平衡發展,把集鎮建設成為一定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生活服務中心,充分發揮集鎮的基地作用。

  規劃依據 準確而充分的自然資料和經濟資料是制訂村鎮規劃、進行村鎮建設的基礎。自然資料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氣象、地質狀況、自然資源及環境質量等。經濟資料包括歷史沿革,農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現狀、發展過程及發展前景;各種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及交通運輸、電力供應、通訊設備等狀況;有關人口的資料,住房狀況;文教衛生、商業、郵電、集市貿易、建築材料狀況及其發展前景等。此外,還要收集村鎮附近城市、廠礦企業、國營農場,以及名勝古跡、旅遊區規劃及其發展情況的資料。

  村鎮佈局 村鎮的佈點及規模是村鎮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一般是鄉鎮政府所在地的村鎮規模較大,是農村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福利事業的中心。從村莊到耕作區的最大距離一般不超過2.5公裡,南方水田區可小些。村鎮位置要盡量選在耕作區的中心,有比較均勻的耕作半徑,同主要農用地之間有方便的交通聯系。村鎮所在地力求風景優美、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不受環境污染,並能避開洪水、風口、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威脅,同時又不占用良地,地形平坦、地勢高爽,利於排水,水文及土壤質地適宜。最優方案並須通過對不同方案進行技術、經濟論證後選擇確定。

  功能分區規劃 根據功能,村鎮建設一般分為生產區、公共生活區和居住區3部分。生產區內主要配置工、農業的生產、加工、貯藏等的廠房、庫房建築及其附屬設施。公共生活區內主要配置文教衛生、銀行郵電、商業服務、交通運輸、貿易市場、園林綠化等公共建築及公共活動場所。居住區以住宅為主並相應配置生活服務性設施。各功能分區之間既要保持有機聯系,又要滿足衛生防疫、防火、安全等要求。

  村鎮規劃除上述各項建築設施外,還要包括道路、綠化及供排水、電力、電信的規劃。根據當地條件對發展利用小水電、小煤礦、地熱、沼氣、太陽能、風力及薪炭林等多種能源也要作出規劃,並確定有關設施的位置及用地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