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於南京市東郊的鐘山(紫金山)南麓獨龍阜。始建時間不明,僅知洪武九年(1376)和十四年曾兩次拆遷該地的蔣山寺和寶公塔,讓地建陵。洪武十五年九月皇後馬氏葬入,始有孝陵之名。洪武十六年完成瞭陵墓的主體建築孝陵殿等。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與馬氏合葬。全部陵墓工程延續到瞭永樂三年(1405)方全部完工。皇太子朱標葬於孝陵之東,稱東陵。在清初和清末,孝陵建築曾遭戰火破壞,今所存規模較小的陵門、享殿,均為清末重建,原址尚殘存柱礎等。1961年國務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孝陵南起下馬坊,北至方城圜丘,縱深達2.6公裡。全部陵園原有垣墻,據記長22.5公裡。其主要建築自北向南為:寶城、明樓、具服殿、宰牲殿、左右廡、享殿(孝陵殿)、文武方門。然後是神道石刻,有文臣武將各4尊,華表2座,石獸24隻。再後為神功聖德碑、大金門、神烈山碑。現存石刻大部完好。孝陵的建制和佈局有創新和發展。它新創瞭明樓,改方墳為圓墳,外建圓形寶城,這對以後的明代諸陵(見明十三陵)和清陵有重要影響。至於神道依山勢作回轉曲折佈置,是孝陵所特有的設計。孝陵把唐宋時帝王陵寢設上下二宮的制度合而為一,自陵門以內到神廚、神庫、殿門、享殿與東西廡,平面作長方形。其後明成祖的長陵悉尊孝陵舊法,僅更宏敞而已。這一作法也影響至後世。孝陵建築基礎大部分采用須彌座式的石雕臺基,上刻樸素而又精美的紋飾。神道石刻技法簡樸,形態稍嫌呆滯,但具有靜謐肅穆之感,是明初石雕藝術的代表。

明孝陵武士石雕像

立象石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