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13個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下。明代自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至末帝崇禎朱由檢止,共計14帝,除景帝朱祁鈺因故別葬金山外,其他皇帝的陵墓都在這裏。其名稱依次為長、獻、景、裕、茂、泰、康、永、昭、定、慶、德、思陵。1956年由夏鼐主持發掘瞭明定陵。陵區北、西、東三面環山,各陵都建在山下。以長陵為中心,向左右排列。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明十三陵分佈圖

北京昌平 明長陵祾恩殿

  陵區周圍40公裡,四周因山設有圍墻,大紅門是陵園的大門,門前有石牌坊、下馬碑,門內有神路通各陵。神路中央有“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周圍有4個石華表。神路兩側除神道石柱外,又有石獸24個,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各4個,都是兩臥兩立。石人12個:內有武臣、文臣、勛臣各 4個。石人石獸均用整塊白石雕成。神路中央的欞星門也用白石砌建。各陵園的建築佈局大體相同。陵門前有無字碑,門內有祾恩門和祾恩殿。祾恩殿是專為祭陵用的 (見彩圖)。殿後有牌樓門、石五供,再後有寶城環繞。寶城上建有明樓,樓內立石碑,刻著皇帝的廟號、謚號。寶城內封土下面的地下宮殿,是埋葬皇帝、皇後的(見中國古代墓葬制度)。各陵都葬皇帝一人,皇後人數不等。建築規模以成祖朱棣的長陵最大,末帝朱由檢用的是田貴妃的墓室,規模最小。

  各陵都有管陵機構“神宮監”,設在各陵附近,也有護陵的“衛”,有種植祭祀用瓜果的“園”。此外還有拂塵殿、行宮、神馬房、祠祭署、朝房等建築,現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