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面氣候緯向分佈的相似性,而劃分的與緯度大致平行的帶狀氣候區。它往往是各種氣候分類的基礎。

  太陽輻射是氣候形成的基本因素,而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分佈,主要決定於太陽高度角隨緯度的增高而遞減的特徵,故地球氣候的分佈呈現出按緯度分佈的地帶性。西元前五世紀後,古希臘人曾提出將全球劃分成一個熱帶、兩個溫帶和兩個寒帶。至19世紀後半葉,世界很多地區已經積累瞭長期的溫度和風等觀測資料,這為研究氣候帶的分佈提供瞭有利條件。如:A.蘇蘇潘(1879)以年平均氣溫的20°C等溫線和最熱月的10°C等溫線為指標,將全球氣候劃分為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W.柯本以最冷月平均氣溫和最熱月平均氣溫及降水同溫度的配合為標準,將全球氣候劃分為熱帶多雨帶、幹旱帶、溫暖多雨帶、寒冷雪林帶和冰雪帶五種氣候帶(型)(見柯本氣候分類)。Б.П.阿利索夫(1936~1949)以盛行氣團和氣候鋒位置的季節變化為標準,將每半球劃分為赤道帶、副赤道帶、熱帶、副熱帶、溫帶、副北(南)極帶和北(南)極帶七個氣候帶。

  氣候的緯度地帶性由於海陸分佈、拔海高度、地形和大氣環流等因素,實際氣候帶的分界線,並不完全和緯度圈平行,尤其是在較高緯度上,有些同緯度地區的氣候可能相差很遠。

  氣候帶的概念還可以應用到山地的自然景觀上。在水分供應充分的情況下,由於氣溫的垂直變化,在熱帶或赤道地區的高山區,從山麓到山頂,可以出現從熱帶雨林到終年積雪,類似於從赤道到極地的各種自然景觀。這叫做垂直氣候帶。

  地質時期,由於冰期和間冰期的變化,氣候帶有較顯著的南北位移。

  

參考書目

 胡煥庸等編著:《世界氣候的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