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流層的中部和上部西風帶大氣環流中波長為3000~8000公裡的波動。它是當西風氣流發生南北擾動時,由寇裡奧利力隨緯度變化的效應而產生的(見大氣波動)。長波的生命期約一周,是西風帶上大尺度的擾動,屬行星尺度的一種天氣系統,又稱行星波或羅斯比波。自從20世紀20年代無線電探空儀應用於高空氣象探測後,人們就發現瞭高空環繞極地運動的西風帶及其上的波動,1937年J.皮耶克尼斯首次辯認出作為半球現象的長波,1939年C.-G.羅斯比從理論上對長波的特性進行瞭研究,,並建立瞭長波理論。這個理論為後來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奠定瞭基礎。長波的發生、發展、移動和變化,對天氣尺度系統(如氣旋、鋒等)的強弱、移向和移速,以及未來天氣的變化,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天氣形勢預報研究的重要系統之一。

  特征 長波具有槽區冷、脊區暖的結構。在高空等壓面圖(見天氣圖)上,溫度波和高度波的位相相近。長波的強度隨高度而增加,在對流層頂最強。發展中的長波,其溫度波往往稍落後於高度波,位相一般落後將近四分之一波長。長波脊後面有暖平流,長波槽後面則有冷平流,這是造成長波槽和脊發展的主要原因(見大氣動力不穩定性)。由於長波是頻散波,在西風帶上遊,長波的能量以大於波動移動的速度傳到下遊,因此,可利用這個特征預報上遊長波向下遊發展的位置和強度。當長波槽和脊強烈發展時,振幅不斷加大,長波脊中出現的高壓中心有時從脊中切離出來而形成阻塞高壓。

  長波和短波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當溫度場和氣壓場配置適當時(槽後有冷平流,脊後有暖平流),短波可以逐漸發展成長波;反之,長波可減弱並分裂成短波,然後東移而消失。

  移速 對流層的中上層,長波的波速c按羅斯比長波理論為

c=ū-βλ2/4π2

式中ū為基本緯向風速,β=2ωcosφ/RE為羅斯比參數,λ為波長,RE為地球半徑,ω為地球自轉角速度,φ為緯度。上式表明:①西風越強,長波移速越快,但移速總是小於西風風速。②在一定的西風風速下,長波的波長越長,移動速度越慢;波長越短,移速越快。③當西風風速和長波的波長達一定數值時,可使c=0,這時長波停滯,稱為靜止波,此時的波長稱靜止波長或臨界波長;當波長大於靜止波長時,c<0,長波向西移動,出現倒退現象。④在波長和西風風速相同的情況下,緯度較高(β值小)的長波移速較快,緯度較低(β值大)的長波移速較慢。

  與大氣環流和氣旋的關系 長波槽和脊在維持大氣環流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真正呈正弦波式的長波槽和脊是極其少見的。在槽和脊發展初期,槽線和脊線的走向大多呈東北—西南向。在槽和脊發展的同時,強西風中心(急流中心)一般由槽後移至槽前。由於槽前西南風遠強於槽後西北風,有利於將低緯盈餘的角動量輸送到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以維持中緯和高緯地區的西風角動量(見大氣角動量平衡)。同時,由於槽前有暖平流、槽後有冷平流,有利於將熱量由低緯輸送到高緯,以維持全球熱量平衡。因此,長波槽和脊的活動,是維持大氣環流的一種重要機制。

  冬季北半球繞極西風環流中,一般有4~5個長波。長波槽與地面氣旋族之間的典型關系,可用理想化的長波流型和低空環流系統配合的概略圖表示。氣旋族位於長波的槽前脊後,每個氣旋又和高空大氣短波相對應。從圖中可見疊加在長波上的短波擾動。由於它們的波長短,移速比長波快,所以同短波對應的地面氣旋,相對於長波是向前移動的,大體上受長波流型的氣流所牽引。由於長波同地面氣旋和鋒面的關系如此密切,所以長波移動和流型變化的預報,對天氣預報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書目

 E.帕爾門、C.W.牛頓著,程純樞等譯:《大氣環流系統》,科學出版社,北京,1978。(E.Palmén,C.W.Newton,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ystems,Academic Press,New York,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