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巖石層(圈)的現狀、起源、演化和動力學的國際性多學科研究規劃。它是國際大地測量學和地球物理學聯合會和國際地質學聯合會聯合倡議,由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建立起來的。這一計畫是20世紀60年代上地幔計畫、70年代地球動力學計畫和國際多學科合作的繼續。加拿大的普賴斯(R. A.Price)任該委員會的主席,美國的弗林(E.A.Flinn)任秘書長。

  這個規劃從1977年開始醞釀和設計,1980年起執行。巖石層(圈)的研究被認認為是8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的前沿。規劃的研究側重大陸和大陸邊緣,因為大陸為人類提供瞭礦產、資源、能源和人類生存的空間。主要內容包括以下5個方面:①確定和解釋大陸和大洋巖石層(圈)之間的主要差異;②直接測量當代板塊的相對運動,制定引起這種運動的機制的模型;③驗證板塊是以剛體形式運動的假說,尋求板內構造作用和火山活動的解釋;④闡明各種能表征板塊在共同邊界上相互影響的物理作有和化學作用;⑤制定巖石層(圈)演化的定量模型。因此,研究工作分成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是巖石層(圈)和地球深部的現狀和正在發生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恢復巖石層(圈)過去的歷史。

  巖石層(圈)計劃指導委員會建議設立若幹工作組和委員會開展工作。工作組是一種科學研究性質的組織,主要按學科建立,現已建立的有:①前寒武紀巖石層(圈);②現今板塊活動和變形;③消減過程;④顯生宙造山帶;⑤板內現象;⑥巖石層(圈)演化中的內部過程和性質。委員會也是一種工作組,主要考慮應用方面的問題,現已提出建立的有:①環境地球物理(包括地震等災害、工程地質等)委員會;②礦產和能源資源委員會;③發展中國傢參加規劃的委員會;④數據中心和交換的委員會。隨著工作的需要,計劃的執行機構還將建立地區性委員會。

  巖石層(圈)計劃是基礎研究性質的,但它強調瞭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的密切聯系,致力於把研究成果應用於礦產和能源的開發,減輕各種災害和環境保護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