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數理統計方法求得表示生物群落的種類和個體數量的數值,用以評價環境品質。

  20世紀50年代,為瞭進行環境品質的生物學評價,開始研究生物群落,並運用資訊理論的多樣性指數進行分析。多樣性是群落的主要特徵。在清潔的條件下,生物的種類多,個體數相對穩定。水體、大氣和土壤受到污染或其他危害時,不同種生物對新因素的敏感性和耐受能力是不同的,敏感的種類在不利的條件下衰亡,抗性強的種類在新的條件下大量發展,群落發生演替。這種群落演替的的現象,可用多樣性指數表示,以便應用簡單的指數值來評價環境質量。

  1951年,R.馬格利夫提出多樣性指數公式:

,式中 d為多樣性指數; S為生物的種類數; N 為群落的個體總數。有人認為這種公式隻考慮種數和個體數的關系,沒有考慮個體在各種類間的分配情況,容易掩蓋不同群落的種類和個體的差異,並容易受計數樣品大小的影響,因此,又提出各種各樣的計算公式。如:

  香農-韋弗指數(1963)      

式中的dSN 含義與馬格利夫指數公式相同;nii種的個體數。

  70年代初中國開始研究薊運河、渾河、長江、湘江、官廳水庫、鴨兒湖等水體中底棲動物d值與污染的關系。

  運用多樣性指數評價環境質量,是生物學評價在理論上和方法上的新發展。但是選擇何種計算公式,如何把d值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都涉及應用效果。

  目前,采用底棲大型無脊椎動物的d值來評價有機物污染狀況比較成功。有人認為影響多樣性指數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僅以一次的d值評價污染是不可靠的。此外,多樣性指數要與均勻度結合運用,要熟悉優勢種的個體生態學,並要與化學評價結合應用。

  

參考書目

 J. L. Wilhm, Comparision of Some Diversity Indices applied to Populations of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in a Stream Receiving Organic Wastes, Journ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Fed.39(10),1673~1683,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