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以心肌壞死為主要癥狀的地方病,因1935年最先發現於中國黑龍江省克山縣而得名。患者發病急,死亡率很高。克山病病因有兩種假說:一是水土因素說,認為病區自然環境的化學組成異常,使居民飲食和飲水中某種物質(如硒、鉬、鎂、硫、銅、鈷、鋅、錳以及硝酸鹽、有機酸等)過多、缺少或比例失常,引起心肌代謝障礙而得病;二是生物因素說,認為主要致病因數是某種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謝產物(如真菌毒素等)。近年在吉林林、遼寧、陜西、甘肅、內蒙古、寧夏、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四川、雲南、湖北及西藏等省、自治區的某些地區都發現克山病。重病區多在海拔200~2000米之間,大體上沿著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六盤山到雲貴高原的山地分佈。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考察黑龍江省各重病區的地理條件,發現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①氣候濕潤多雨;②地形多為低山丘陵;③土壤富含腐殖質,偏酸性;④都是農耕區。國外除朝鮮、日本曾有克山病的報道外,其他國傢尚未發現與克山病完全相同的疾病。由於病因尚未完全查明,目前尚無可靠的預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