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邏輯的一個研究領域。在古典邏輯中,一命題隻能取“真”、“假”二值之一。故通常稱古典邏輯是二值邏輯。如果更一般地來考查一個命題;使其不限於隻取“真”、“假”二值,而是可以取三值、四值、任意有限個值,乃至可數無窮多個值,那麼,這種多值命題間的邏輯關係的研究就稱之為多值邏輯。

  多值邏輯的研究,始於20世紀20年代波蘭的J.武卡謝維奇和E.L.波斯特的工作。武卡謝維奇為瞭解決亞裡斯多德關於未來偶然性的問題,提出瞭三值邏輯。他他認為命題:

     “明年12月21日我將在華沙”,

在說這句話時既非真又不假,而隻是可能。所以,這樣一類命題就可以取三個值:真、假和可能。波斯特與武卡謝維奇不同,他直接假定一命題的取值數目大於2,並建立瞭任意有窮多個值的邏輯系統,亦即一命題的取值為:t1t2,…,tm。這裡,m是自然數,t1為真,tm為假。其間的t2,…,t

,則常有不同的解釋方法。後來,J.B.羅塞和A.R.圖爾居特等開展瞭一系列的工作,並建立瞭種種協調而完全的多值邏輯演算系統。隨即對已建立的多值邏輯演算的系統特征,多值邏輯與二值邏輯的關系以及多值邏輯的值的解釋等等均作瞭較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旨在發展多值邏輯的一般理論。其中有些研究,如對命題的值的解釋問題,還涉及哲學方面的銓釋。

  多值邏輯在控制論和計算科學方面也有引人興味的工作。另外模糊邏輯的誕生是與多值邏輯有密切聯系的。

  模糊邏輯亦稱弗晰邏輯或不分明邏輯,是現代邏輯研究中應用較多的一個領域。1965年美國控制論學者L.A.紮德為瞭建立研究模型性對象的數學模型引進瞭模糊集合的概念(見模糊性數學),從而標志著模型數學的誕生。人們把運用取無窮多連續值的模糊集合來研究模糊性的思維、語言形式和規律的學科稱為模糊邏輯。所以,模糊邏輯是把模糊集合的概念與方法運用於邏輯的研究。這一研究為描述和處理一類模糊性對象提供瞭一種有效的邏輯模型。由於模糊集合是以多值(即有窮或可數無窮多連續值)邏輯為依據的,故模糊邏輯與多值邏輯密切相關。它在控制論方面有較多的應用,目前仍在繼續研究和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