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菌為宿主的病毒。1962年英國的霍林斯等在電子顯微鏡下從栽培蘑菇Agaricus中發現瞭與病害有關的3種病毒:直徑25納米的和29納米的球形病毒以及19×50納米的短棒狀病毒。1967和1968年,克裏奇米和J.J.艾理斯在匐枝青黴提取物的抗病毒部分中找到瞭多邊形病毒顆粒。目前,在真菌的各大類群中都發現過病毒,約有100種真菌可被病毒感染,包括一種病毒侵染幾種真菌或一種真菌同時感染幾種病毒。

  帶有病毒的真菌(除蘑菇等等外)一般無癥狀,也不引起真菌細胞的裂解。多數要根據真菌提取液或超薄切片的電鏡觀察及其理化性質和血清學的研究等,才能證實病毒的存在。實踐上多用血清學反應、免疫電鏡、免疫電泳等方法來鑒別病毒。

  理化性質 真菌病毒的毒粒呈球形或六邊形,直徑28~40納米,已鑒定為dsRNA(雙鏈RNA)病毒者有20多個,個別是ssRNA(單鏈RNA)或ssDNA病毒,相當多的基因組為多節段的:①產黃青黴病毒(PcV)。dsRNA分為3節段,分子量為1.89、1.99和2.18×106,分別包在不同的衣殼內,其總量占毒粒的15%;②匐枝青黴病毒(PsV)。有兩種形態相同而血清型不同的球形毒粒,其直徑均為30~34納米,用電泳或離子交換層析法可將兩種毒粒分開,並根據其相對遷移率而稱之為快病毒(PsV-f)和慢病毒(PsV-S)。

  傳染 真菌病毒不能以常規的摩擦或混合接種方法侵染菌體。病毒無明顯致病力。在自然條件下,病毒不是以細胞廣泛裂解的方式釋放,而是以菌體胞質割裂產生有性或無性孢子的方式傳到後代-─縱向傳播;或者由於病(帶毒)、健康的可親的菌絲、孢子之間融合發生胞質交換而傳播-─橫向傳播。因而異核體的形成是自然界中病毒自感病細胞傳入健康細胞的重要方式。種內和種間的不可親和性也是病毒天然寄主范圍狹窄、傳播速度慢的原因。所以實驗室內常用菌絲聯合、偶用原生質體融合法接種。

  復制 在缺乏同步感染的情況下,真菌病毒復制的資料,主要是靠利用毒粒攜帶的多聚酶和復制中間產物進行體外研究而獲得的。PsV-s經過氯化銫密度梯度離心,可得到L1L2M1M2、H和E6 種單獨沉降組分。凝膠電泳表明,L顆粒含有兩條dsRNA;M顆粒有兩條分子量為dsRNA的一半的ssRNA,此ssRNA在麥胚體系中可合成衣殼蛋白;H 顆粒至少含有與L、M相同的dsRNA和ssRNA。dsRNA在病毒顆粒內以環狀構象存在。雖然L、M、H顆粒都有1個分子的RNA多聚酶,但在體外隻有H顆粒的RNA多聚酶有活性。PsV-s 的多聚酶可起轉錄和復制的雙重作用,其選擇可能受寄主生理狀態或復制周期的某些環節所控制。

  PcV和PsV-f的dsRNA的5'-末端有一段是單鏈,這是dsRNA病毒類型中真菌病毒所特有的。

  分類 根據在dsRNA真菌病毒復制中RNA節段的數目是1、2、或3而分為3科(暫定)。每科又分1~3屬(暫定)。每屬有1個代表種,如第1科的代表種為釀酒酵母病毒(ScV1米自S7)和玉蜀黍長蠕孢病毒(HmV);第2科的代表種為PsV-S、小麥全蝕病毒GgV019/6-A和GgVTi-A;第3科的代表種為PcV。科以下是按毒粒性質、核酸、蛋白、脂肪、糖、理化性質、形態、復制、抗原性、分佈和傳播等分類。

  意義 蘑菇病毒可以造成蘑菇的嚴重減產。病毒的dsRNA 可作為動物體內產生幹擾素的誘導物。關於病毒與真菌次生代謝產物(如抗生素、黃曲黴毒素)形成的關系以及利用真菌病毒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的可能性等,均已受到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