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一個較大的科。

  植物體內通常有儲油細胞或有分泌腔。習性多樣。花很少單性,5~4基數,很少無花瓣。雄蕊與花萼同數或倍數,花絲很少合生成多束,花盤明顯,心皮離生或合生,子房上位,柱頭稀不增大。果為蓇葖、蒴果、翅果、小核果、柑果或漿果,種子通常有胚乳。花粉粒通常具3~6溝孔,近長球形至近球形,最長軸16~100微米。從第三紀至第四紀的地層中先後找到花椒、吳茱萸、黃檗、飛龍掌血、酒餅簕等的葉、果與種子等化石。。染色體基數x=9~13。約153屬1000餘種。全世界分佈,主要產於熱帶及亞熱帶。中國共28屬約150種(包括引進栽培種),南北各地均有,主要產於西南及南部。山麻黃屬和枳屬為中國特有屬。

  本科植物多具經濟價值。中國產種大多為民間草藥,少數屬中藥。原產南美的毛果蕓香所含毛果蕓香堿是治療青光眼的有效藥物。原產馬六甲的巨盤木(福建有引種)是傢具的良材。吳茱萸屬某些種是速生樹種。柑橘屬和金橘屬的多數種類的果是優良水果。本科植物普遍含揮發油,又常含與糖結合的黃酮苷類化合物和約200多種香豆素,其中不少與傘形科植物的相同。主要是屬於異環化合物的呋喃駢香豆素、不少屬、種又含其他科罕見的有苦味的類檸檬素(limonoid)。此外,本科植物迄今已知含有300多種生物堿,其中將近半數是本科植物所特有。中國產種所含生物堿主要屬於異喹啉類(isoquinoline)、呋喃駢喹啉類(furanoquinoline)和吖啶酮類(acridone),主要應用在醫藥方面。

  山麻黃屬 中國特有,單種山麻黃(圖1)產長江三峽兩岸地區。全株有芳香油。是一種重要的香精原料植物。

  枳屬 中國特有的單種屬。枳(圖2)又稱枸橘。廣佈於淮河以南、五嶺以北地區,是具3小葉、果被短毛(也有幾無毛的品種)的落葉灌木(也有冬季不落葉)。染色體基數與柑橘亞科的絕大多數屬相同,都是x=9。它與金橘屬和柑橘屬2屬或3屬間雜交產生可育的雜種後代。它與甜橙雜交的後代稱枳橙,與金橘屬(金橘或金柑)雜交的後代稱枳橙橘。枳是柑橘亞科中最耐寒的種,以冬季落葉的習性渡過寒冷季節,青島市有露天栽種。枳用作砧木,可使植株矮化,因其根系發達且深根性,故抗旱力強。中藥的枳實是以其幼果,不去種子,切片或整個制幹而成,取嫩果整個制幹的又稱枳胎。枳殼則是采較大的果,去其種子及部分肉瓢,切片制幹而成。枳的果和葉含枳苷(poncitrin),橙皮苷(hesperidin)等多種黃酮苷類,又含l-西內堿(辛弗林)(l-synephrine)、茵芋堿(skimmianine)等生物堿及其他化合物。

  花椒屬 中國約40種。分2亞屬:①花椒亞屬,花無花瓣,心皮及花柱明顯分離;②兩面針亞屬,花有花瓣,心皮及花柱緊靠合。花椒亞屬的常見種如花椒廣佈於全國大多數省區。甘肅、陜西、四川產的統稱川椒或川紅椒,又稱大紅袍,果皮紅潤,油點大且突出,香氣濃而味麻辣。可作食物調料。7~8月采收的稱伏椒,9~10月取的稱秋椒。前者優於後者。花椒還是一種芳香防腐劑。中國黃河以北的古墓中發現有花椒作填葬物。此外,它還是中藥,有溫中行氣、逐寒、止痛、驅蟲等功效。其根亦用作表皮麻醉劑。其木材淡黃色,露於空氣後色澤變深,心邊材區別不明顯,木質部結構細致,徑切面有光澤,材質中等,大材有美工價值,果皮含揮發油,主要成分有:花椒油烯、水芹烯、香葉醇等。根皮含白屈菜堿(chelerythrine)等生物堿。種子含油量20~30%,屬幹性油。花椒是落葉樹種,性耐寒、耐旱、耐土瘠、喜陽光,適生於北方氣候,春末先葉後花,繁殖通常用種子。與花椒近似而常見於長江以南各地的尚有竹葉花椒。兩面針亞屬分披散或攀附性灌木和直立喬、灌木兩類。前一類如兩面針,產南部各省區。果徑大者達7毫米,油點隱約,不突起。其根的內皮層有硫磺色粉質組織,味甚苦且麻辣,含兩面針堿等多種生物堿。中草藥用作鎮痛劑,局部應用於麻痺神經末梢,有活血散瘀、消炎解毒和鎮痛功效。並有抗癌作用。

  吳茱萸屬 中國約有20種,多數省區均產。常見的如吳茱萸,簡稱吳萸(圖3),為高大的灌木或小喬木,各部密生油點,鮮葉有特殊異味且辣而麻舌,民間稱之為臭辣子樹。每果瓣有1種子,果皮的油點大而明顯,幹後暗褐黑色。藥用的吳茱萸是采其嫩果,用甘草湯泡制曬幹而成。因地理與生境不同,本種的變異頗大,以葉大而質厚,果序軸粗壯而果密集成球的一類為藥用的上品。全株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吳萸烯,次為吳萸內酯、羅勒烯等。又含多種生物堿,果含吳萸苦素和吳萸醇等苦味物質。中藥用作苦味健胃和鎮痛劑。吳萸堿(evodiamine)對動物的子宮收縮有特殊的活性作用。

  白鮮屬 約5種,中國產白鮮1種。見於長江以北各地。全株有羊膻氣味,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兩側對稱,蓇葖果的頂角有芒狀尖。根皮作中藥,稱白鮮皮,有去風濕、驅蟲、止癢之效。主含白鮮堿(dictamnine)、葫蘆巴堿(trigonelline)、膽堿(choline)及白鮮皮內酯(dictamnolactone)、黃檗內酯(obakulactone)等苦味物質。

  蕓香屬 約7種,原產地中海沿岸至亞洲西南部。中國引入蕓香1種,又稱臭草,全株有強烈的特殊氣味,枝葉暗灰綠色,花瓣黃色,邊緣撕裂如流蘇。蓇葖果沿腹縫線開裂。全株含揮發油及20多種香豆素,其中蘆丁的含量較高。補骨素(psoralen)和花椒毒素(xanthotoxin)等是引致光敏皮炎的物質,又含多種喹啉類、呋喃駢喹啉類及吖啶酮類生物堿。民間用其枝葉作草藥,用以清熱解毒。也是一種興奮刺激劑,主要刺激子宮及興奮神經系統,有通經、利尿作用,過量會引致流產。種子為鎮痙及驅蟲劑。

  飛龍掌血屬 中國有飛龍掌血1種,廣佈於北緯30度以南各地。為具3小葉的攀附性灌木,具銳刺,花單性,小核果味甜而略麻辣,有小毒。根作草藥,苦而麻辣,民間用作跌打藥,有消腫鎮痛功效。近年在歐洲位於北緯35°~55°之間第三紀地層中發現它的種子化石。

  黃檗屬 約4~5種。主產亞洲東部。中國有2種,分佈於東北至五嶺廣大地區。為高大的落葉喬木,成年樹的樹皮有發達的木栓層。核果有數個小分核,藍黑色,有粘膠質液。樹皮的內皮黃色,味甚苦,主含小檗堿(berberine)、黃檗堿(phellodendrine)等。有強力的消炎、殺菌作用,為止瀉和解毒的良藥。產東北的黃檗,又稱關黃柏。產長江以南的稱川黃檗,又稱黃皮樹。

  茵芋屬 約5種,產亞洲東部及東南部。中國約4種,產長江以南。常見的有茵芋多生於高山林下的小灌木,核果漿質,紅色,有小毒。

  黃皮屬 約30種。中國約10種,栽培的黃皮(圖4)為常綠小喬木,羽狀復葉,漿果暗黃色,被細毛,味酸或甜,品種較多,為夏末秋初果品。

  九裡香屬 約11種。中國有8種,見於北緯約26°以南。本屬植物含多種與黃皮屬和山小桔屬所含的同類生物堿。其中以咔唑類生物堿(carbazcle)為其他屬所罕見。又含較多的香豆素及芳香揮發油。常見的有九裡香(圖5),原為離海岸不遠的野生種,偶見於幹熱的陸臺地帶,今多栽作綠籬或盆景植物,花白色。芳香,漿果硃紅色,種皮有纖維質細毛。千裡香葉片較大,頂端漸尖或短尖。常見於較內陸丘陵山地。其根皮及莖作草藥。有良好的局部麻醉作用,用作鎮痛劑。

  酒餅簕屬 約17種。中國約7種,產北緯約24°以南。常見的如酒餅簕,又稱東風桔,生於平地或低丘陵的灌木叢中,枝多勁直銳刺,果小,圓形,藍黑色,深根,抗風、耐旱、耐鹽堿,抗線蟲。作砧木嫁接椪柑和雪橙,植株明顯矮化,但其木質部徑向增長速度較接穗的慢,形成嫁接愈合部位上下之間粗細不均現象,園藝上亦用作盆景材料。

  金橘屬 又稱金柑屬,約5種。產長江以南各地,野生種有山橘,為同源四倍體2n=36,見於五嶺以南。金豆,為二倍體,見於五嶺北坡附近,植物最矮小,花、葉亦小,果大如黃豆,葉大多為單葉。金柑,自浙江至海南沿海島嶼有野生,而大陸地區多見栽培。其識別特征是果圓形,皮甜肉酸,因長期栽培,故品種頗多,著名的如金彈,皮肉均甜,是本屬中食用的優良品種。金彈有多個品系,如融安金柑、寧波金柑等。五嶺以南最常見的栽培種金橘(圖6),果橢圓形,皮甜肉酸。多為盆栽,耐寒性不如金柑。四季橘是本屬與柑橘屬酸橘類的一個雜交種,果扁圓,兩端略凹陷,皮肉均甚酸,一年開花數次,較高產。月月橘也是雜交種,多見於福建南部。果倒卵形,較大,葉質也較厚,色濃綠,果皮肉均味酸。

  柑橘屬 其果實又稱柑果,包括許多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種類,如柑、橙、橘(桔)、柚、檸檬、香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