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海洋中生存過的已絕滅的魚形爬行動物,歸類於爬行綱中的調孔亞綱。1821年,柯尼希認為它們是介於魚類和爬行類之間的動物,創立瞭魚龍(Ichthyosaurus)這個詞。居維葉曾對魚龍有過較形象的描述:“魚龍具有海豚的吻,鱷魚的牙齒,蜥蜴的頭和胸骨,鯨一樣的四肢,魚形的脊椎。”指出它們是一類古老的爬行動物。

  1835年,H.-M.D.dee佈蘭維爾把魚龍作為一個獨立的綱(Ichthyosauria),列入脊椎動物亞門。四年後,著名的英國古脊椎動物學傢R.歐文將魚龍和鰭龍類合並,作為一類,稱Enaliasauria,包括兩個目:魚龍目和蛇頸龍目。隨著魚龍化石的增加,魚龍的分類位置也不斷地得到重新認識。1956年,A.S.羅默將它們單獨列為一個目,歸於上孔類(Parapsida),1968年,羅氏研究瞭北美晚白堊世的一個完整魚龍的頭骨構造。他將魚龍歸入調孔類。

  魚龍的起源,目前尚缺少可靠的線索,已知最早的早三疊世晚期的化石,就已高度地特化。因此它們的祖先應出現在三疊紀以前。由形態構造推測,魚龍可能起源於杯龍類。

  侏羅紀的魚龍屬(Ichthyosaurus)是典型的魚龍。它們的外形酷似一些大型快速遊泳的魚類,紡錘形的身體,皮膚裸露,三角形的頭向前伸出似劍的長吻,嘴內長滿錐狀的牙齒,牙齒有迷路構造。在德國侏羅系的海相地層中盛產魚龍化石,保存情況非常好。在粘土板巖上,常從側方印出清楚的身體軟體部分,可清晰見到一個肉質的背鰭和尾部由一串下折的尾椎骨構成的上葉小,下葉大的倒歪形尾。魚龍的這一體現快速遊泳的適應型式從三疊紀延續到白堊紀,僅有量的改變。例如它們的個體變大,歪形的尾鰭加大,前肢鰭腳變長。

  魚龍類的身軀構造說明,它們完全失去瞭上陸的能力。關於魚龍的生殖方式,目前多認為屬卵胎生。這種推斷在德國符騰堡地區出土的魚龍化石得到證明。在保存完好的魚龍骨骼的腹腔部位,除瞭可以識別出它們的一些食餌,如頭足類、魚類外,還有魚龍的幼體,其中有的已墮落於泄殖腔之外。

  魚龍的分類,目前較一致的意見是根據肢骨鰭腳構造的聯接關系分為兩大類,寬足類和窄足類,它們共分為五個科。①混魚龍科Mixosauridae,②短頭魚龍科Om-phalosauridae,③薩斯特魚龍科Shastasauridae,④魚龍科Ichthyosauridae,⑤塊鰭魚龍科Stenopterygiidae。

  前三科主要生存於三疊紀,是一些較原始的魚龍,一般個體較小,形態較原始。後兩個科主要包括侏羅紀和白堊紀一些進步的魚龍。

  中國魚龍化石發現和研究都較晚,第一件魚龍化石是1964年楊鐘健命名的茅臺混魚龍(Mixosaurus mao-taiensis)。1964年的希夏邦瑪峰科學考察中,在西藏定日地區發現魚龍化石,1966年,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隊在聶拉木縣土隆地區采集到一件大型的魚龍,被命名為西藏喜馬拉雅魚龍(Himalayesaurus tibetensis),1965年,安徽巢縣三疊系早期地層中發現瞭一個小型的魚龍──龜山巢湖龍(Chaohusaurus guishanensis)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出現的一個屬。

  魚龍作為海洋性的動物,其分佈是世界性的。從早三疊世晚期出現到白堊紀末絕滅,一直是一類海洋中生活得非常成功的動物。在中生代末它們與恐龍、翼龍等一起絕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