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馬科昆蟲的1種,又稱棉薊馬、蔥薊馬。國內外廣泛分佈,為害棉、煙草等多種作物。

  雌蟲體長1.2毫米,淡棕色、觸角第1節色淡,第2、6~7節灰棕,第3~5節淡黃棕,但4、5節末端色較濃。翅淡黃。腹部第2~8節背片前緣有兩端略細的栗棕色橫條。頭寬大於長。單眼間鬃較短,在前單眼之後,位於3個單眼中心連線之外緣。下顎須3節。觸角7節,第3和4節有叉狀感覺錐。前胸稍長於頭,後角有2對長鬃。中胸腹片內叉骨有刺,後胸無。前翅前脈基鬃77或8根,端鬃4~6根,後脈鬃15或16根。腹部背片第5~8節兩側有微型彎梳,第8節後緣有梳,兩側缺。腹片無附屬鬃。

  孤雌生殖,雄蟲極罕見,國內尚未發現。年發生10餘代,世代歷期9~23天。每雌蟲產卵十至數十粒。冬季無滯育,但可冬眠。蔥、蒜常年受害,並成為棉田的重要蟲源基地。成蟲多在寄主上部嫩葉反面活動、取食和產卵。若蟲多在葉脈兩側取食,造成銀灰色斑紋。棉苗受害後,生長點枯死,繼而有死苗,或形成“無頭棉”、“多頭棉”,以致現蕾結鈴遲、脫落多及晚熟,造成減產和品質下降。50年代,煙薊馬曾是中國棉苗主要害蟲之一。後來由於推廣瞭清除雜草、“三九一一”農藥拌種及棉田中施藥等綜合措施,基本上控制瞭為害。氣溫在23~25℃,相對溫度在44~70%條件下,對發生有利;久雨或暴雨、相對濕度在70%以上,對它不利,因而幹旱地區或幹旱年份和季節,常大量繁殖,形成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