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類較大型的鳥臀類恐龍,最大的有15米多長。鴨嘴龍的吻部由於前上頜骨和前齒骨的延伸和橫向擴展,構成瞭寬闊的鴨狀吻端,故名。所有鴨嘴龍的頭骨皆顯高,其枕部寬大,面部加長,前上頜骨和鼻骨也前後伸長,嘴部寬扁,外鼻孔斜長。特化的前上頜骨和鼻骨構成明顯的脊突,形成角狀突起。下頜骨上的齒骨和上隅骨形成的冠狀突很發育,後部反關節突顯著。上下頜齒列複排,每個額骨上有45~60個牙齒皆垂直複疊。琺瑯質隻在牙齒一側發育。頸椎15個,背椎13~15個,薦椎8~11個,尾椎較較多,其確切數目,因個體而異。頸椎和背椎椎體為後凹型,背椎神經弧較高,尾椎側扁,其神經棘和脈弧皆很發達。腸骨的前突平緩,後突寬大,恥骨前突擴展成槳狀,棒狀坐骨突幾乎成垂直狀態,有的個體的坐骨遠端也擴大。前肢短於後肢,肱骨為股骨的一半長,橈骨與肱骨等長,前足的第二、三、四指較第一、五指發育,前足的各連接面粗糙。脛骨短於股骨,後足的第Ⅰ指消失或僅有殘跡,而第V指完全消失,第三蹠骨較長,後足已發育成鳥腳狀。另外,前後足各指皆有爪蹄狀末趾。

  鴨嘴龍是鳥腳類恐龍最進步的一大類。在亞洲及北美洲等地,晚白堊世的鴨嘴龍化石到處都有發現。鴨嘴龍類可分為兩大類群:一是頭頂光平,頭骨構造正常的平頭類;另一類是頭上有各種形狀的棘或棒型突起,鼻骨或額骨變化較多的櫛龍類,如擬櫛龍(見圖)。除此以外,還有變化不大、較原始的鴨嘴龍及前頜骨和鼻骨特化成盔狀的鴨嘴龍。

  鴨嘴龍主要以柔軟植物、藻類或軟體動物為食。一般是雙足行走。前足各指之間有蹼,以利水中運動。

  發現於中國山東萊陽的棘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spinorhinus)高5米,長7米,鼻骨上有一條長棘,棘中空與鼻腔相通。可能用於儲藏空氣,以延長潛水時間;也可能用於自衛或排除水面障礙物。青島龍是有頂飾的鴨嘴龍類。

  同樣在山東諸城發現的巨型山東龍(Shantungosau-rus giganteus) 高8米,長15米。頭頂部光平無頂飾是平頭鴨嘴龍的代表。

  在中國除山東外,內蒙古、寧夏、黑龍江、新疆、四川等地均曾發現不少鴨嘴龍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