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生物在能流過程中利用能量的效率,以能流線上不同點之間的比值來表示。生態效率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本營養級與前一級相比(圖b),另一類是同一營養級內不同階段間相比(見圖)。

  在綠色植物,總入射光量(L)中可有一半被反射,一半被吸收(LA)。被吸收光量中又有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到環境中去,隻有極小部分經光合作用轉化為總初級生產量(PG),也即植物的同化量(A)。植物本身的呼吸作用還要消耗掉一部分能量,最後剩餘的部分為凈初級生產量(PN)。對於上一級的凈生產量。動物隻能利用其中一部分,這稱為攝取量(I)。攝入的食物總有一部分不能被消化吸收而以糞便方式再排出體外,隻有一部分被同化,其量即動物的同化量(A)。同化量中,一部分能量在呼吸作用中消耗,剩餘的部分即為這一級動物的生產量(P)。

  在不同營養級間相比時,因為植物屬第一營養級,並沒有前一級可比,這時習慣上取總入射光量(L)或吸收光量(LA)作為前一級供比較的參數。因此便有下面4種營養級間相比的生態效率:

  能量攝取效率(亦稱林德曼效率):

  同化效率:

  生產效率:

  利用效率:

  應註意,因為總初級生產量即植物的同化量,因此植物的能量攝取效率等於它的同化效率。

  同一營養級內部的生態效率有下面3種:

  ① 生態生長效率:

  ② 同化效率:

  ③ 組織生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