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科學傢、政治傢、軍事傢和文學傢。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於宋仁宗天聖九年,卒於宋哲宗紹聖二年。歷任昭文館校勘、提舉司天監事、史館檢討、集賢院校理等職。他“博學善文,於天文、方志、律曆、音樂、醫藥、蔔算無所不通””(《宋史·沈括傳》),是中國古代以博學著稱的科學傢。

  他通過對動植物的觀察和研究,在其名著《夢溪筆談》中廣泛記載和描述瞭各地所產的動植物,如南海的硨磲、潮州的鱷、西北的枸杞、北方沙漠的跳鼠等。他積累瞭豐富的動植物知識,留下瞭不少科學的記錄。關於動物方面,如描述海蛤,“海蛤即海岸泥沙中得之,大者如棋子,細者如油麻粒,黃白,或赤相雜,蓋非一類,乃諸蛤之房”,“蛤之屬,其類至多……不適指一物,故通謂之海蛤耳。”海蛤是海產雙殼類的總稱。可知當時人們已瞭解到海蛤的種類很多,並能根據大小、顏色形態特點來辨認它們不是一類。而是各種蛤類的總稱。沈括還描述瞭鱷的形態和習性。“大體其形如鼉,但喙長等其身,牙如鋸齒”,“遇鹿豕即以尾戟之以食”。並介紹瞭當地人利用鱷的這種習性“設鉤於大豕之身,筏而流之水中,鱷尾而食之,則為所斃”,從而滅之。在《夢溪筆談》中還記載瞭利用河豚“觸柵則怒,而腹鼓浮於水上”的習性進行捕撈。書中還載有關於慶州地區利用“步行蟲”防除農業害蟲的事例,以及河北滄州景縣一帶人民防禦蚊虻的方法等。

  在植物方面,他進行大量的實地調查和觀察後,根據實物,校正瞭前人認識的錯誤,如指明蒲蘆是香蒲和蘆葦,赤劍是天麻,以及枳實、枳殼的區別等。他以中國南北不同地區的物候為例,說明植物生長與溫度的密切關系,他說:“嶺嶠微草、凌冬不凋;並、汾橋木,望秋先隕;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此地氣之不同也。”

  此外,他在解剖生理方面也有比較精深的研究,他在《夢溪筆談》中,明確提出,人有咽和喉兩個部分,咽用來咽食食物,喉則用來通氣。他對化石也有正確的認識,他在太行山上看到螺蚌殼化石,據此他正確地指出這一地帶過去乃是海濱。

  沈括的主要著作有《夢溪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長興集》19卷,《蘇沈良方》15卷等。其中以廣泛記載各地動植物的《夢溪筆談》被認為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科學著作,它還記載瞭其他方面的生物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