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龜科昆蟲的一種。俗名屎蛒螂。中藥名蜣螂蟲。廣佈於中國的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越南、老撾、柬埔寨、錫金、尼泊爾、印度、泰國、斯裡蘭卡、阿富汗、印尼。

  體長23.7~40毫米,寬16.8~23毫米。大型甲蟲,體短闊,橢圓形,背面十分圓隆,體黑或黑褐(見圖)。

頭大,密佈橫長鱗狀刻紋,唇基與刺突扇面形,雄體唇基後中部有一發達後彎角突,角突基部後側有1對小突;雌體頭面中部十分隆起,上端橫脊狀,中點多少凸起。觸角9節,末端鰓片部3節。前胸背板寬大。密佈圓細疣凸,雄體於中點稍後有一高銳橫脊,橫脊中段多少前沖,側端成前伸或指向外前方的強大齒突,齒突前下方為一大而形狀不整的凹坑,雌體前胸背板簡單,僅於前部有一平緩橫脊。小盾片缺。鞘翅佈致密皺紋,可見7條細狹縱線,外側有縱脊2道,內縱脊較短。臀板勻佈圓形刻點。胸下有長毛。前足脛節外緣3齒,腹面有3道斜生具毛脊紋。中足、後足脛節端部擴大呈喇叭形,前足跗部十分退化。

  常見糞食性甲蟲,藥用昆蟲。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即有蜣螂入藥的記載。入藥者為其雄體,含有1%蜣螂素。藥性味咸寒,有鎮驚、破瘀止痛、攻毒及通便等功能,主治癲癇狂、小兒驚風、二便不通、痢疾等。外用治痔瘡、疔瘡腫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