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目是哺乳綱的1目。靈長類為雜食性,具五指型四肢和靈活的手指,手指前端具指甲而無爪或蹄。眼增大,雙眼前視,腦較發達。牙齒也不特化,臼齒方形,上、下臼齒均呈四尖型,齒式為2·1·3·3或2·1·2·3。靈長類不是高度特化的哺乳動物,保留著較多一般性的真獸類的特徵〔見哺乳綱(化石)〕。靈長類與食蟲類有很多近似之處,尤其是早期的和較低等的種類。例如現已置入單獨一新目的樹鼩,曾被不同學者分別置入靈長目或食蟲目即足以證明。

  靈長長目最引人註意之處是人類自己在生物學分類系統中也被置於靈長目中。因此,靈長目的化石對研究人類起源將有著巨大的作用。同時,由於靈長目動物的樹棲習性,使其化石較少,更增加瞭少量靈長類化石的身價。至於人類化石由於直接關系到人類的起源及人種的起源等敏感問題,就更為引人註目。靈長目的分類有不同的方案(見表)。

靈長目不同分類方案對比

  在靈長目中最早出現的是一些發現於歐洲和北美的近猴類(plesiadapids)化石。它們具爪而不具指甲。牙齒為三楔式低冠齒,比較一般化,但門齒增大,似平放的鑿子。近猴類多發現於古新世地層。

  自始新世開始狐猴類開始出現,早期的都歸入已絕滅的兔猴科,它們的分佈范圍廣,亞洲、北美、歐洲均曾發現。現在狐猴隻分佈於馬達加斯加島和科摩羅群島,尚未發現可靠的化石。獺猴(又譯瘦猴)現代隻生存於東南亞和南亞、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熱帶地區,化石發現於東非的中新世地層。眼鏡猴類化石發現稍多。從始新世起發現於歐、亞、北美等地。近猴、狐猴、眼鏡猴類常通稱為原猴類或低等靈長類。

  高等靈長類包括分佈於南美的闊鼻猴類和分佈於舊大陸的狹鼻猴類以及猿類和人,還包括與其有關的化石類型。新大陸猴化石很少。隻有卷尾猴科和蛛猴科有少量化石發現於南美的漸新世和中新世地層。

  舊大陸猴類或狹鼻猴類化石發現較多。不過早期的僅有漸新世的副猿科的2個屬發現於北非。大量的獼猴科化石發現於舊大陸的中新世地層。另外一科就是以已絕滅的山猿為代表的山猿科。它發現於歐洲晚中新世地層。山猿曾被視為人科的祖先類型,曾認為它可以直立行走。近來研究結果證明,它可能置於狹鼻猴類。

  猿類和人類化石近年發現較多,研究也日益深入。當前的問題是新發現的資料愈多,新方法愈多,發現的問題也愈多。例如在巴勒斯坦地區海法以南約30公裡的卡梅爾山的克巴拉洞,1983年曾報道發現瞭較完整骨架,屬於成年的典型尼人。最近經法國科學傢用熱釋光法測出其絕對年齡為4.8~6萬年。因此,有人認為即便是典型尼人,也不是人類進化中的主支,而是一個旁支(見尼安德特人)。

  古猿化石和人科化石的研究,註意力集中於研究它們的關系。如上述山猿的位置問題以及早期猿類埃及猿、原上猿、原康修爾猿等與猩猩科和人科的系統關系。再者,就是根據多方面的綜合研究,將過去發現的和新近發現的眾多猿類和人類化石進行歸類,確立哪些屬種可以成立,哪些屬種應予歸並。如過去的眾多猿人:北京猿人、爪哇猿人、阿特拉猿人均為屬級分類單位,現在均被歸並入人屬(Homo)的一個種直立人(Homo erectus)。第三,是從分子生物學角度研究進化速率,結合體質形態特征,試圖從分支系統學的方面研究人科的譜系關系。

  靈長目化石的研究近年極為活躍,在形態學、分類學、進化理論等方面的研究深度、廣度及熱烈程度上,甚至超過對現生靈長目動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