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目犬科的1種。中等體型,外形似狐,但較肥胖,體長50~65釐米,尾長25釐米左右,體重4~6千克;吻尖,耳短圓,面頰生有長毛;四肢和尾較短,尾毛長而蓬鬆;體背和體側毛均為淺黃褐色或棕黃色,背毛尖端黑色,吻部棕灰色,兩頰和眼周的毛為黑褐色,從正面看為“八”字形黑褐斑紋,腹毛淺棕色,四肢淺黑色,尾末端近黑色。貉的毛色因地區和季節不同而有差異。分佈於蘇聯亞洲部分、朝鮮、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佈十分廣泛。

  生境頗廣,平原、丘陵陵、河谷、溪流附近均有棲息,穴居,一般利用其他動物的廢棄洞穴或營巢於樹根際和石隙間。白天在洞內睡眠,夜間外出覓食,行動緩慢。主要以魚、蝦、蛇、蟹、小型嚙齒類、鳥類及鳥卵等為食,也吃植物性食物如漿果、真菌、谷物等。北方貉在冬季有蟄眠習性,但與真正的冬眠不同,呈昏睡狀態,代謝活動並不停止。天敵有狼和猞猁等。每年3月間交配,一雄配多雌,5~6月間產仔,每胎4~8隻,多者達10多隻,幼獸生長很快,當年秋天即可獨立生活。

  貉是一種較貴重的毛皮獸,毛長絨厚,板質輕韌,拔去針毛的絨皮為上好制裘原料。針毛彈性好,適於制造畫筆。近年來已開展人工馴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