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的一種。動機是引起、維持個體活動並使之趨向某一目標的心理過程。心理學傢對動機的分類有各種方法,其中主要的一種是按照動機的性質分成自然動機和社會動機。自然動機又稱物質性動機,是由人的自然屬性引起並以生理需要為基礎的。社會動機又稱精神性動機,是人的社會屬性所引起的、經學習而獲得的,它與人體的經驗有關,與社會文化等因素有密切聯繫。人類社會越發展,社會動機就顯得越重要,在一定的條件下,它所產生的力量會大大超過自然動機。

  基本類型 主要有:①好奇動機。當個體遇到新奇的事物或處於新環境中時,常常表現出註意、擺弄、探索等行為,促成這些行為的內在力量,通常稱為好奇動機。②社會贊譽動機。人類有許多行為的動機是為瞭取悅於人、讓別人稱贊,這一類動機叫社會贊譽動機。③成就動機。個體去從事、完成自以為很重要或是很有價值的工作,並想達到完善地步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人類的不斷進步及創造發明,大多有賴於這種內在力量的推動。④親和動機。與人結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內在推動力量。⑤侵犯動機。除S.弗洛伊德等少數心理學傢外,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侵犯是一種習得的、達到個人目的的方式,是憤怒和挫折的表現。但挫折不一定導致侵犯。侵犯行為可因懲罰而受抑制,因放縱而增加。⑥利他動機。推動個體從事毫無利己考慮的行為的內在推動力量。一般認為有三個特征:一是完全自願,二是純粹以有利於他人為目標,三是不帶有任何酬償的期望。有人認為,利他動機還應包括利他者個人有所損失的因素。

  主要動機理論 大致有:①本能理論。20世紀初,英國心理學傢W.麥獨孤把個人行為的動因假設為起源於人的“本能”,即先天遺傳的、固定的行為傾向和行為模式。認為先天的固定行為模式可以解釋人類的一切社會行為。他提出瞭一系列的本能。這些本能中的每一類都具有起動力作用的情緒成分。這種理論雖早已為大多數心理學傢所拋棄,但仍有少數學者用本能來解釋某些行為(如侵犯)。②精神分析論。弗洛伊德認為,人生來就有一種被稱為“裡比多”的心理能量,積蓄到一定程度,個體就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按快樂原則,個體將它釋放就可以得到本能滿足;但按現實原則,直接釋放本能(如性本能)又為社會準則所不容,於是出現內部沖突,對挫折的恐懼引起焦慮。為瞭解除或減少緊張和焦慮,自我會采用某些防禦機制,使心理能量的釋放以改頭換面的形式出現,避免超我的譴責和帶來焦慮。③驅力理論。20年代機能主義者認為,行為的動力是個體內部狀態(饑、渴、內分泌)所產生的驅力或需要;隻用這種原始的驅力還不足以說明機體的所有動機,因而又提出次級的或習得驅力概念。這種次級驅力是在原始驅力基礎上通過聯想形成的,如恐懼就是一種同某種情境相聯系的次級驅力。④喚醒或激活的理論。20世紀50年代後期,驅力理論影響衰落,喚醒理論興起。腦電技術表明,腦電波型可用作喚醒水平的指標,在喚醒處於中等水平時行為效率最高。感覺剝奪實驗證明,個體都需要一定強度的刺激。處在毫無刺激的情境中則難以忍受。⑤誘因理論。人們早就觀察到,誘因(如食物、異性)對機體行為很有影響。雖然剝奪期延長會使機體的活動增加,但並不是先天的原因,而是來自習得的因素。⑥心理場論。K.萊溫認為,在人們的生活空間中,時刻都可能有某些領域處於緊張狀態,此種狀態的發生即產生一種力量,推動人去把處於緊張狀態的領域恢復到平衡狀態。比如,未完成的工作很容易被記起,並有一種力量推動人去完成它。⑦認知不協調理論。L.費斯廷格認為,當兩種或多種有關的認知元素不協調時就產生緊張狀態,有推動人去解決這種不協調狀態的傾向。例如,有一位醫生親眼看到許多人因吸煙過度而患肺癌致死,而他自己也吸煙。這裡就有兩種有關的認知元素,一是對吸煙危害健康的知識,一是對自己的吸煙習慣的認識。因兩者不協調,就出現一種緊張狀態,必須加以解決。這個理論到70年代雖然不如過去那樣引人註目瞭,但仍不失為另一種研究人類動機的途徑。

  從70年代起,動機理論處於動蕩不定狀態。有人認為,被列入動機的某些現象可用強化來解釋,即行為本身的後果可以增加機體某種行為的概率。研究的重點有從內在決定到外在決定的趨勢,重視動機的認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