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陳時僧人,譯經傢。音譯波羅末陀,一名拘羅那陀,意譯親依或傢依。西印度優禪尼國人。少時遍訪名師,學通內外。遊歷扶南時,適值梁武帝派直後(官名)張汜等送扶南國使者返國,並訪請高僧大德及大乘諸經論,因被推薦來中國。他攜帶經論梵本240筴,於梁中大同元年(546)八月到達南海(今廣州)。經兩年始達建康,住寶雲殿。本欲翻譯經論,因侯景叛亂,無法進行,乃離建康,於梁大寶元年(550)到達富春(今浙江富陽)。富春令陸元哲招集沙門寶瓊等20多人,於其私宅譯《十七地地論》,得5卷而止。同年又譯《中論》1卷、《如實論》1卷、《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1卷、《三世分別論》1卷。大寶三年應侯景之請還建康,住於臺城。不久,侯景兵敗東遁,梁元帝即位,建康漸安,乃遷正觀寺與願禪師等20多人譯《金光明經》。天嘉五年本欲回印度,為廣州刺史歐陽葛及子歐陽紇所留,並應弟子慧愷與僧忍之請,譯出《俱舍論》22卷。他“厭世浮雜,情弊形骸”,曾至南海北山自盡,因慧愷、歐陽紇勸阻,始還。

  真諦在中國,譯經甚多。據《開元釋教錄》載,有49部,140餘卷。經刊定,現存26部,87卷。其所譯經,隨翻隨講,譯文不很統一。弟子記其師義,號為義疏,或稱為註記、本記、文義。他傳譯印度瑜伽行派學說,其主要特點為:①關於唯識一般隻講八識,自眼識至阿賴耶識止,他則在八識外建立第九“阿摩羅識”(“無垢識”或“凈識”);②認為三性(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中“依他起”的性質是染污的,與“遍計所執”一樣,最後也應斷滅。在所譯各書中,特別重視《攝大乘論》。他不僅自作義疏,還勉勵參與譯事的僧宗、慧愷等弘傳《攝大乘論》和《俱舍論》,令無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