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把新出生的人口培養成為到達勞動年齡下限並具有平均熟練程度的勞動者的全部費用。計算費用的時間是從母親懷孕起到這個嬰兒成長為勞動力年齡下限(有的國傢規定16歲,有的國傢規定18歲等)為止。費用的內容既有傢庭方面的支出,又有社會方面的支出。傢庭方面的支出有:母親從懷孕到把孩子養育成人損失的工時折算的費用;孩子從出生到16周歲撫養過程的吃、穿、用、住、燒、交通等生活費用;為使一個孩子具有社會平均勞動技能而由傢庭支付的教育費用;母親孕期和孩子從出生到16周歲由傢庭庭支出的醫療保健費用;嬰兒夭折均攤費用。社會方面的支出有:社會對中小學校教育投資(含有關方面的捐贈)的人均數額;社會對城鄉公共設施投資和維修費的人均數額;社會對醫療衛生、托幼事業投資和維持費的人均數額;產假期間,社會對產婦損失工時的補償──產假工資。把上述傢庭和社會各項人均支出數額相加就得到瞭一個特定的勞動力培養費用。在此基礎上,進而可以得到地區的或全國的平均勞動力培養費用。

  具體獲得勞動力培養費用的調查方法,至少有如下3種:①日常連續登記法。由統計部門或其他調查單位按比例選擇一定數量的生活在不同經濟水平條件下的調查對象,根據上述培養一個勞動力傢庭支出的項目由戶主(或其他成員)連續登記其消費支出情況。②實際同批人回顧調查法。按一定比例選擇一定數量年滿16周歲的人,由其傢長回顧其從0歲到16周歲期間的全部消費支出數額。③假定同批人回顧調查法。按等比選擇一定數量的某一年具有0~16周歲的調查對象,分別調查該年各年齡組的消費支出,其總和除以一個年齡組樣板量,就是假定一個人在某一年渡過瞭從0~16周歲時能由傢庭支出的勞動力培養費用。上述3種方法,均需再加上為把一個新生人口培養到16周歲而由社會支出的各項費用。

  勞動力培養費用的高低,是影響人們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代勞動力培養費用與生育率呈負相關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培養費用具有不斷提高的趨勢,而生育率則有下降的傾向。勞動力是物質資料生產中極其重要的人的要素。從這個角度出發,勞動力培養費用可視為一種“投資”。如果把一個勞動力一生中創造的全部純收入同勞動力培養費用相比,就可以測定出這種“投資”的巨大收益。由於就業機遇和技術裝備條件不同,這種收益的水平也不同。人們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創造一個充分就業的環境和盡可能高的技術裝備水平,使培養勞動力的這種“投資”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