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 年由東羅馬帝國皇帝馬吉安和女皇普爾凱麗婭在君士坦丁堡附近卡爾西頓召開的基督教世界性主教會議,史稱第四次公會議。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解決瞭三一論問題後,基督論即成為4~5世紀神學爭論的中心。主張一性論(基督在“道成肉身”後即隻有神性而不具人性)的代表人物優提克斯被448年君士坦丁堡教會會議判為異端,優提克斯利用政治關係唆使皇帝提阿丟斯二世於449年召開以弗所會議(即後世天主教會所謂“強盜會議”)進行翻案。提阿丟斯二世死後,其繼位者馬吉安和女皇普爾凱麗婭婭為迎合當時在東西方教會中均占優勢的二性論派(主張基督具有神、人二性),以平息帝國境內的教會爭端,召開瞭此次有600餘名主教參加的公會議。羅馬主教利奧一世也派代表出席。會議推翻瞭“強盜會議”的決定,重申以前三次公會議的結論,再次將一性論斥為異端,並革除優提克斯教籍。會議接受利奧一世的“教義書信”,規定基督為三位一體的第二位,有真實的神性和真實的人性;其神人二性“不混、不變、不分、不離、同存於一個位格之中”。這就是被後世大多數教會承認為正統基督論的最初公式,稱“卡爾西頓信式”。會議提高瞭羅馬主教的地位,同時又批準君士坦丁堡牧首在東方教會中的領導地位。但羅馬教會對後者始終不予承認,此乃為東西方教會長期分裂的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