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末期荀子的認識論範疇,見於《荀子·正名》。荀子把認識過程區分為“天官當薄其類”和“心有征知”兩個階段:前者指人們天然具備的感覺器官接觸各類事物後形成感性認識的階段,後者指人們天然具備的思維器官對感性認識加以驗證、辨別和取捨的理性認識階段。

  荀子把“當薄其類”和“征知”規定為這兩個階段中作用不同而又互相依賴的兩種認識能力,並特別強調“征知”在認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荀子認為認識雖雖然開始於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的接觸,即“緣天官”,但如果“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因此,思維器官有發動和支配感覺器官以追求知識、進行認識活動的能動作用。客觀事物在不同條件下表現出來的現象是極其復雜的,如果僅看表面現象,就可能被假象迷惑,產生錯覺。因此,“征知”表現為思維器官辨別真偽、驗證知識的作用。由於感覺器官“各有接觸而不能互相代替”,僅憑聞見,就會產生認識上的片面性。因此,“征知”還表現為思維器官對感性材料進行綜合整理以形成整體認識的概括作用。

  荀子以“當薄其類”為基礎、以“征知”為指導的認識路線,克服瞭狹隘經驗論的局限性,發展瞭唯物主義的認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