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傢Н.г.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主要哲學著作。1860年發表在《同時代人》雜誌上。中譯本由三聯書店1958年出版,譯者周新。

  車爾尼雪夫斯基寫這篇著作的直接原因是為瞭評論拉甫羅夫的小冊子《實踐哲學問題概論》。拉甫羅夫把一些唯心主義的二流人物吹捧為當時西歐先進思潮的代表。車爾尼雪夫斯基批判瞭拉甫羅夫的這種錯誤,但更重要的是他系統地發揮瞭自己的戰鬥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給予唯心主義和二元論以摧毀性的打擊。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這篇著作中闡明瞭哲學的黨派性,指出瞭哲學和特定的社會階層的利益之間的聯系,說:“每一位哲學傢往往都是當時為瞭在這位哲學傢所屬的那個社會上占優勢而進行鬥爭的某一個政黨的代表人”。

  這篇著作的中心思想是要說明人的本性的統一性。車爾尼雪夫斯基所提出的“人本主義原理”,是要把人看作隻具有一種本性的生物,而不應該把人的生命切成屬於各種不同本性的許多部分,應該把人的活動的每個方面看作是從頭到腳都包括在內的人的整個機體的活動。他認為,人身上有兩種不同性質的現象,即物質方面的現象和道德方面的現象,這兩種現象都來源於人的統一的本性,因此並不存在任何獨立於物質世界的“精神實體”。他在論證人的統一本性時主要依據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理學,認為自然科學不僅是研究自然哲學的根據,也是研究關於人的問題的哲學的根據,因此應當把哲學所看到的人,和醫學、生理學、化學所看到的人等同起來。他的這種人本主義的觀點,基本上仍然停留在L.費爾巴哈哲學的水平上。他們探討的隻是抽象的、生物學上的人,以為有永恒不變的人類本性,完全忽視瞭人的社會性,不理解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列寧說,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義原理”隻是關於唯物主義的不確切的膚淺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