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中期以王陽明思想為宗旨的唯心主義哲學流派。

  王陽明在其從政期間,始終從事講學。他的弟子陸續出版他的語錄、文集。王陽明死後,其弟子在全國各地建立書院70餘所,舉辦講學會,宣傳他的學說,形成陽明學派。

  陽明學派以致良知為學術宗旨。王陽明主張良知為聖愚所同,不囿於見聞;即知即行,即體即用。不滿程朱學派的支離。反對佛老的虛玄和管仲、商鞅的功利。提倡返求諸心,自我作主,不受教條的束縛,具具有反偶像的精神。王陽明死後,他的弟子對致良知的理解不同而分成若幹支派。

  黃宗羲的《明儒學案》以師承的地域為界限,將陽明學派區分為浙中王學、江右王學、南中王學、楚中王學、北方王學、粵閩王學、泰州學派等。從學術思想的不同特點來看,這些學派可分為4個主要支派:①王畿為首的“良知現成”派,黃宗羲把它歸入浙中學派。這派主張良知當下現成,一悟本體,即是功夫。提倡在“心體”上立根,自稱“先天之學”。②王艮為首的“良知日用”派,黃宗羲把它歸於泰州學派。這派提倡百姓日用即道,認為道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王艮的思想經羅汝芳發展,以“赤子良心”不學不慮為“的”。③聶豹、羅洪先為首的“良知歸寂”派。他們認為心之本體雖無動靜,但隻有靜才能存得心,故以虛靜為修養工夫。④歐陽德、鄒守益、錢德洪為首的“良知修證”派。這一派反對現成派,強調修養工夫。鄒守益認為,良知雖精精明明,但須戒慎恐懼,才能證見。錢德洪強調在事上修煉。以上兩派,黃宗羲皆把它歸入江右學派。

  黃宗羲說:“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這兩派對陽明之學,多所發揮,但卻逐漸與佛學結合,流於空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