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魏晉時期玄學傢。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陟)人。主要活動時期為魏末晉初(約250~270)。向秀與嵇康、阮籍、山濤、王戎、阮咸、劉伶並稱為“竹林七賢”。向秀早年淡於仕途,有隱居之志。嵇康被司馬昭殺害後,為避禍計,不得已而出仕,先後任散騎侍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等職,但“在朝不任職,容跡而已”。

  向秀主要著作有《莊子註》,時人稱此註“於舊註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其好友呂安見此此註後嘆為“莊周不死矣”。但全作已佚,少量佚文保存在張湛《列子註》、陶弘景《養生延命錄》、陸德明《經典釋文》、李善《文選註》等著作中。向秀還著有《周易註》,傳稱“大義可觀”,然“未若隱《莊》之絕倫”。該書亦佚,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有部分佚文,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有輯本。又有《難養生論》一篇,存《嵇康集》中;《思舊賦》一篇存《文選》和《晉書》本傳中。清嚴可均輯《全晉文》卷72,錄有上述二文。

  由於向秀著作大都佚失,很難窺見其思想全貌。在宇宙論方面,他以“無”為“萬物之總名”,認為萬物都是“自生”、“自化”的,不存在“生生者”或“化化者”。但同時又認為:“明夫不生不化者,然後能為生化之本也”,表現出矛盾的思想。對名教與自然的看法,他既肯定“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是“自然之理”、“天地之情”,主張“開之自然,不得相外也”,又認為必須“節之以禮”,“求之以事,不茍非義”,由此推及人的社會欲求,如富貴等。從而,明顯地表示出合“自然”與“名教”為一的宗旨,而其中更強調“自然”應合於“名教”。

  向秀合“自然”與“名教”為一的思想對以後郭象宣傳“名教”即“自然”的思想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