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依賴於意識而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對物質範疇的科學規定,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石。

  物質觀的歷史演變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沒有形成一般的“物質”概念。古代哲學傢們把世界看成由某種或某些具體的物質形態構成的。古希臘哲學傢認為,世界是由水或火或氣構成的;中國古代的“五行”說認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在他們看來,作為世界本原的特殊物質形態產生萬物,而萬物毀滅滅後又復歸於本原。古代一些哲學傢還從現存事物深入到物質內部結構,提出構成事物的最小單位是不可再分的原子的猜測。這種物質觀帶有樸素的直觀的性質。後來亞裡士多德又力圖尋找世界的一般物質本原,認為“質料”是一切事物所共同具有的基礎或基質。但是,他把“質料”看作是消極被動的東西,認為隻有在“形式”的作用下“質料”才能構成具體事物,並承認有一個沒有質料的最高形式或形式的形式,這又背離瞭唯物主義。

  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提出瞭以“氣”或“元氣”為世界本原的學說。歐洲中世紀唯名論者認為,隻有個別事物是唯一真實的存在,物質就是所有個別事物的機械總和。

  17世紀形成的機械唯物主義,承認物質實體是世界的本原,而物質則是具有廣延性、形狀、質量等規定性的東西。對物質的研究,從關於個別事物與一般本原的關系問題轉向瞭實體與屬性的關系問題。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傢D.狄德羅,不僅承認物質具有量的規定性,而且認為物質具有質的多樣性。另一位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傢P.-H.D.霍爾巴赫給物質下定義說:“對於我們來說,物質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種方式刺激我們感官的東西;我們歸之於不同的物質的那些特性,是以不同的物質在我們身上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變化為基礎的”(《自然體系》)。霍爾巴赫的物質定義是一大進步,但他並沒有擺脫機械論的局限,還隻是開始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去規定物質概念,仍把廣袤、硬度、重力、慣性等看作物質的不變特性。

  辯證唯物主義對物質范疇的科學規定 辯證唯物主義從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出發對物質概念進行規定,因為物質和意識是外延最廣的兩個范疇,除瞭指出它們之中哪一個是第一性的,不可能下別的定義。列寧在深刻總結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和當時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對物質概念作出瞭科學的規定:“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寧選集》第2卷,第128頁)。列寧的物質定義所指出的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就是指物質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並且不依賴於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這就指明在物質和精神何者為第一性的意義上,物質和精神是絕對對立的;同時還指出,客觀實在的物質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是人的認識的對象和客觀來源,人能夠在自己關於物質存在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物質存在。這就揭示瞭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即物質和精神在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范圍之外,它們的對立是相對的,精神不過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人腦)的屬性。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還揭示瞭具體物質形態與物質一般之間的辯證關系。每一個具體的物質形態都有自己的規定,都有自己特殊的質,彼此有別,由此形成物質世界的多樣性。而物質一般即客觀實在性,是從各種實物的總和中抽象出來的最本質的共性,它不等於任何一個具體的物質形態。客觀實在性存在於形態各不相同的每個具體物質形態之中,沒有脫離各種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某種“物質自身”或“物質一般”。物質范疇是對不同的物質形態都具有客觀實在性這一共性所作的最高概括。物質的客觀實在,是物質的共性和各種具體事物個性的辯證統一。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所揭示的物質不同於精神的特性,並不包括多樣化物質形態的所有共性。各種物質形態的普遍屬性是豐富多樣的,它們都具有內部矛盾,都在時間空間中永恒地運動,都具有結構性、層次性和規律性等等。但是隻有客觀實在性才是各種物質形態的普遍屬性中的最本質的屬性,才是區分物質和精神的最根本的屬性。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與現代自然科學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揚棄瞭各種物質形態的具體特征,指出瞭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形態的共性,從而把哲學上的物質范疇和自然科學中的物質結構理論區別開來,在物質觀上克服瞭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證明原子是可分的,並發現瞭更基本的粒子,揭示瞭質量對於速度的依賴關系,確定瞭質量和能量的相互聯系等,這是對舊的物質結構理論的重大突破。某些自然科學傢和唯心主義哲學傢曾因此宣稱“物質消失瞭”。列寧在批判這種錯誤觀點時指出:“‘物質正在消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迄今我們認識物質所達到的那個界限正在消失,我們的知識正在深化;那些從前認為是絕對的、不變的、原本的物質特性(不可入性、慣性、質量等等)正在消失,現在它們顯現出是相對的、僅為物質的某些狀態所特有的”(《列寧選集》第2卷,第266頁)。物質的具體形態、物質結構的某一層次,是可變的和相對的,但處於不同結構層次的物質形態又都是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的客觀實在,即它們的客觀實在性卻是不變的和絕對的。物質是獨立於人和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這一結論永遠不會過時、永遠不會被推翻,而隻能為科學和實踐的發展不斷地加以證實和豐富。

  20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取得瞭重大的突破。相對論揭示瞭物質運動同空間、時間在本質上是聯系和統一的。量子力學揭示瞭物質的粒子性和波動性的統一(見波-粒二象性);高能物理發現瞭“基本粒子”也有內部結構。迄今所知的物質層次,大至總星系,小至層子,每個層次結構都有特點,物質的不同層次之間又有錯綜復雜的聯系。現代自然科學對物質結構研究的深化,證明物質是不可窮盡的,把物質歸結為某種具體的不變實體的觀點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現代科學的發展還發現瞭許多新的物質形態,除瞭固態、液態、氣態外,還有超固態、等離子態、場和“反物質”。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發展,揭示瞭物質的許多新的普遍屬性、關系和存在方式,發現瞭從自然界、社會到思維領域都存在的一些共同的控制調節、信息加工、系統構成的規律性。系統論的研究結果表明客觀實在的物質是由諸要素以一定的結構組成的、具有確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整個的物質世界是由不同層次的等級結構組成的,一切自成系統又互成系統。它從世界的系統性、整體性、層次性、結構與功能統一的角度揭示瞭物質世界的存在形態,進一步豐富和深化瞭物質論。現代科學的全部成果都證實瞭物質是存在於人們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對物質的屬性、結構、形態等的新認識,不斷深化和豐富物質范疇體系的內容。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定義的哲學和實踐意義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堅持瞭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是反對唯心主義、二元論的銳利武器。這個物質定義在規定物質的本質特性時,抓住瞭物質和意識的關系這個人類認識和實踐中所遇到的最普遍、最基本的關系,指明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派生的,體現出科學地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徹底的唯物主義的鮮明黨性。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指出瞭人能夠認識物質,從而堅持瞭反映論和可知論,否定瞭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和不可知論。定義表明,雖然在一定歷史階段上人們的認識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不能窮盡整個物質世界,但物質世界終歸是可以被人認識的,人對世界的認識並不存在一個不可超越的界限。隨著人類的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運用技術手段去突破感官的局限,還可以運用理性思維去把握事物的本質。因此,世界上隻存在尚未認識的東西,不存在不可認識的東西。這就為人們探索宇宙的奧秘指明瞭方向,增強瞭人們在實踐中不斷認識世界的信心。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指明瞭物質對於意識的根源性,要求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時,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

  

參考書目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第2章第4節、第3章第1節,見《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